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373
卷八·卫气第五十二
3/3
原文: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请言气街:
请让我讲讲人体各部血气所大汇之处,即所谓“气街”:
胸气有街,
人体之胸腔,存在血气大汇之所,可称为“胸部气街”;
腹气有街,
人体之腹腔,存在血气大汇之所,可称为“腹部气街”;
头气有街,
人体之颅腔,存在血气大汇之所,可称为“头部气街”;
胫气有街。
人体之胫部(小腿部),存在血气大汇之所,可称为“胫部气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因此,若有邪气壅聚于颅腔而作病,如脑溢血、脑梗、高血压头痛等,当取刺督脉之百会穴,以截止病势;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
若有邪气壅聚于胸腔而作病,如胸中满闷、胸胁胀痛等,当取刺膺部足阳明胃经之膺窗穴(别名膺中穴)、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之肺腧穴,以截止病势;
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若有邪气壅聚于腹腔而作病,如腹胀、便秘等,当取刺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之脾俞穴、及脐左右之冲脉搏动处,即足少阴肾经之肓俞穴、足阳明胃经之天枢穴,以截止病势;
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若有邪气壅聚于胫部而作病,如下肢水肿、下肢静脉血栓等,当取刺小腿内侧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穴(足三阴经之气街)、小腿后区足太阳膀胱经之承山穴、以及足踝部之上下各处,以截止病势;
取此者用毫针,
由于人体之四部气街均为血气大汇之处,故取刺以上穴位时,宜用第七针毫针,以免补泄太过;
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刺入之前,必须在刺所按压良久,直到气至之手感明确出现,才能施针,并须根据具体病情来选用补泄手法,来予以刺入。
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
以上穴位所主治的病症有:头痛、眩晕、中风跌倒、腹痛、中满(饮食停滞导致的腹脘胀满)、腹部突然胀满、以及新起不久的积聚病(气滞血瘀引起的体内结块,气滞为聚,血瘀为积)。
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痛处经按压可以移动的,容易治愈;积聚结块已成却无痛感的,难以治愈。
~~~~~~~~~~
老黄历择吉,2024.12.31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72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