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杨树林时,杨树林已过时。当然,更分辨不清Dior或者雅诗兰黛,对ReFa的印象有些贵。有人聊起美容话题,情不自禁想到化学课本上甘油三酯的化学方程式。Emma说起,“30岁前的不怎么保养也还是正青春,30岁之后脸上都是钱的味道。”我掏出钱包,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没什么味道,把这人民币花在人脸上也不一定让人就有味道了。
网络上时不时拿侃郭德纲和林志颖做调侃,一个中年油腻板寸的男人,一个还是几十年前奶油小生;或是说某某女星容颜不老,过了50还是少女模样。执着于留住青春,对外表沾沾自喜的人多半没什么内涵;去哪哪都有人捧着,备受瞩目时难免被虚荣辖制。天赏的饭,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外表上的挫败永远不会不到,不在20岁,可能在30岁,40岁,50岁。当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处处刷脸,靠脸吃饭时;可能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开始。
说相声的于谦老师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即便最近拟方案要让公园禁烟。也没法去干预于老师没事啄几口。虽然不鼓吹“颜值就是正义”,但我不反对,而且顶支持大家没事也试着往脸上抹点什么。其一,理科生眼中,甘油三酯确实有用;其二,稍加修饰,能让人更显精神与自信。产业结构再整型,爱美的刚需还在,更何况上上下下不知多少人指望着人们对自我的投资。
尝试着回答,外表与内在如何权衡。琢磨半天发现并无标准,能诉之纸上的条条框框都是错的。
每人有自己的答案;今日坦荡潇洒的人,当年也可能颜控。反之,现在屁颠屁颠跟着明星的粉丝,他日可能还是屁颠屁颠跟着,只不过不同年纪迷恋不同的人。虽然承认此类种种是生活常态,也理解大家的爱美之心。存在即合理,但存在不都有意义。
《圣经》中有一段很喜欢的经文:
“耶和华却对撒母耳说:‘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记上 16:7
以貌取人很容易,也很流行;甚至这种态度不是主观有意识的判断(改变十分苦难,唯有上帝是好的榜样)。虽然有时也爱跟长得好看的姑娘说话;回过头想,外表的优势成为了缺点的遮羞布,让人忽视对方的不足。如是点赞之交,偶尔见面打声招呼,无所谓了解,点赞就结束社交了。
彼此不太把外表当成最重要的东西,更容易发现相处时的闪光点,找到点赞之交以外可以相处的空间。回想,网络上的几个笔友,加了微信的彼此鲜少联系。只借助邮箱沟通,反而能时不时天南海北的谈。网络上的仅有邮箱地址,分享了我最大的喜悦、痛处与秘密。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这样的友谊算是世外桃源。
写这个主要告诫自己不要太看脸。
毕竟我也已过了吹弹可破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