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简书平台相遇已有五六年了,以往我偶尔会在别人的文章留下评论,也常能收到一些回复和支持,但彼时只觉得自己思想和年纪都青黄不接,也不敢将自己的心迹大方表露出来。回首这过去的五六年,好似烟雾浩渺,靠近能闻到熟悉的烟火味,一转头却又散去了。
上大学时我就有写作的习惯,偶尔脑中有些想法或感悟,我都会记在私人笔记里。那些文字记录了过往的我,一同被卷携的还有彼时的境遇与心情。于是就这样,断断续续,零零落落地写。有时是境遇不佳时的倾吐,有时是达到目标时的喜悦,有时是深夜里辗转反侧的迷茫,还有时,只是记录夜间火车的轰鸣和人声嘈杂……再回头看时,原来这一路,自己已留下一串深浅不一,弯弯绕绕的脚印了。透过文字,我彷佛又能回到那个时刻,看见那时的欢笑和泪水,感受那时的困惑和迷茫。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我竟已成长了许多。
现在的我似乎少了不愿表露心迹的羞涩,便忽然觉得,有些话可说,有些话想说。于是,这便是我写在简书的第一篇文章。我希望通过文字记录、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并与诸位交流。如果要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的脑中一直有个理念,过去的几年里,我时常将它抛之脑后,但它总是偶尔浮现在我脑海中,有时提醒我做些改变,有时提醒我往前走,有时提醒我回头看看……渐渐的,我逐渐理解了它,我越来越相信它。
是的,我相信习得性成长。
什么是习得性?
习得性,形容词,简单理解即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和经历所达到的。最初知道这个词是在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积极心理学》中,多次电击造成动物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作者对实验结果进行引申后发现,人类在遭受一系列变故或失败,例如战争、死亡、离别、破产、求职或考试失败时,也可能会产生长期甚至永久性的自卑、失望、悲观等情绪和思维。
当然,作者提出习得性无助的结论,并不是试图像几十年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一样,以刻板的长篇大论研究自卑、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的形成原因。相反,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想法,既然负面思维可以习得,那么正面思维是否也是可以习得的?于是,他便开创了积极心理学的分支,对于书的内容,这里暂且不表。
什么是成长?
当时看完这本书的我,在思维和情绪上并没有大的改变。经过几年之后,我逐渐意识到,悲观和乐观仅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影响我们人生的,还有很多方面,例如言语、情绪、思维、收入、健康、社会认知和人性认知等等,而包含这些方方面面的提升,我称之为成长。
成长,并不是浑浑噩噩,被动地去靠经历,靠过日子就能获得。杨绛先生在年迈时写过一本随笔《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她对于生死和命运、肉体与灵魂等等诸多人生问题的看法。初读之时我惊讶不已,一方面我惊诧于先生在如此高龄,逻辑竟如此清晰。另一方面,我惊讶于先生的坦诚。许多困扰的问题,她也在书中坦诚地表明自己并不知道答案,仅仅只是袒露出自己的想法,并以她过往岁月中的人和事作为佐证。每当读到这些字句时,书房之中,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拿着钢笔,伏案书写的场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才学见识如杨绛先生,在漫漫人生岁月中,也是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来积淀。于是,我便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成长的见解。一个人从懵懂到成年,从学生走入社会,从单身步入婚姻,从被人照顾到能承担对应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需要经历太多的变化。成长是动态的,也就意味着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主动思考、探索和学习。我们常在生活中发现,许多人即使到了年纪,生活却依然一地鸡毛。我想,也许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偷了懒的缘故吧。这些问题往往早就存在,只是它们需要用智慧去清扫。
为何要成长?
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接受到的教育不同,接触的人和事不同。但有一件事是相同的,无论有意无意,无论承认与否,我们的内心都在追求幸福,这是人类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性使然。
成长之于幸福,是绕不开的必经之路。通过成长,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在交往中如何保持边界,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语,学会了如何爱己爱人……
受限于出生、教育、经历和性格,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问题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世上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打开所有人内心的枷锁。很多时候,只能是我们自己磕磕绊绊,不断探索和寻找。
成长是需要习得,也是可以习得的。
习得性成长是主动的,只要你有意识的去思考和探索,你总能得到一些或大或小的收获;
习得性成长是渐进的,只要你立足当下去作出改变,你总能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
习得性成长的的过程,正如拼图。有时,你遇到了一本对你有所启发的书籍;有时,你与某位身边的前辈进行交谈,他无形之中引导你走向前路;有时,你看了某位名人的演讲,忽然觉得豁然开朗;有时,你努力了很久却面临失败……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静下来,多阅读多思考,多沉淀,就逐渐能拼凑出,完整的自己来。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也是我一直在践行的,习得性成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