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机会看完了《黄金时代》,原来是本三万字的小书而已。拖延的我可能总畏惧前方遥远的地标而举步不前。实话说,之前对王小波的震惊到了现在消减了不少,但《黄金时代》绝对是篇精致又有趣的小说。
之前就几个感兴趣的话题想凭着自己的心思随便说点什么,阅读《黄金时代》的同时也在其中找到了分享的共通之处。想要自话自说但又想在《黄金时代》的几样精彩之处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所以这是一篇读后感,也不只是一篇读后感。
读完三万字,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以妙的逻辑,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考量存在,性和爱情的故事。逻辑,存在与爱情这三者就像是天边的云,你可以描述地徇烂如花,也可以说它的昏暗不定。因为即使你往天边说天外天云儿很美也没能说你错了,但谈及性,就像是准备跨过横亘前路的大河,不得不经历被石头滑到的事故,因此我选择在以后用个故事说起这件事,正如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让人沉思而不是反抗一样。
冯唐看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惊叹道: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的。怎么样写呢?书中有一处让人拍手称快的论述,那是女主人公陈清扬找男主王二求教,让他告诉她别人说她是破鞋是不对的,是没有道理的。可是王二却这么说:我对她说,她的确是个破鞋。还举出一些理由来:所谓破鞋者,乃是一个指称,大家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的。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儿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至于大家为什么说你是破鞋,照我看是这样的: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的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就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个汉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去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
这种趣味的思辨方式大量的存在书中主人公的思考中,而让我最喜欢的“小说可以这么写”的另一点在于,王小波在讨论“存在与否”这个虚无问题上的别致着笔方式。王二因为受不了领导的间接欺负而挂彩因此决心跑到山上过着一个人自给自足的生活。一天,上面的大领导派人下来调查知青的下山情况,王二好兄弟罗小四想找到王二让他报告自己被欺负的事。当王二找欺负王二的领导问人,领导压根不记得有王二这个人。又去找了“他的女人”陈清扬,可是陈清扬也忘记了有这个人的存在,村子里也没记得这个人的事了。王二后来反思着:自己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作者将所有人物的情感和纠葛全部化作虚无,将最表面的现实给表述出来,但却呈现了一幅让人哭笑不得又难以捉摸的画面。举个例子,如果有人问我的名字,或许可以这么回答的:
你问我我叫什么名字?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来问我。你知道的,名字它就是一个代号,充其量就是一个称呼。当所有人不用这个名字来称呼你,你觉得自己的这个名字有一点点意义么?那是肯定没用处的啊。因此名字它是给别人看的,是给别人叫的。你总不会半夜嘀咕自己的名字吧?而且隔壁的阿婶喊我呆头,邻村的高老头喊我大力,还有一大堆不一样的称呼。所以你问我叫什么名字,那我肯定是回答不上来的吧?你要知道我的名字可以直接问认识我的人,不就可以了么?如果你认识我的父母,又找不到他们,当然你也可以问我:你父母帮你取了什么名字?这样我就能够回答了啊。
所以你看,自己的名字的使用权不是属于自己的,那么多个名字重叠起来又让人头疼,为什么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胡乱对号入座呢?所以你还是去问问别人我叫什么名字,这样才是最好的法子。
这一种荒谬中的无厘头,却是一种哭笑不得地反抗。王二明明是个活人可他在别人眼中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失去了外界的联系,又内心独处空白,人的生存意义就很容易变成别人所定义的形态。
或许你认为书中的描述是可笑的,是脱离于现实而存在的。我却认为艺术的表现都是在大时代背景下平凡生活的集中放大体现。不是不存在,而是随着社会和生活的改变,生存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在鲁迅的书中有一种角色叫做长舌妇,她们活在狭窄的生活圈里,生活的乐趣或许是生活的趣味构成就是找到别人的不是和丑闻来告诉其他人:有我在,你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更多八卦。这应该是早期的狗仔队的原型吧!说到底,博存在感已经不是一件口头说说而已的事了,而是深入骨子里的精神。(我个人认为博存在感是人的基本诉求之一,即使大诗人也会兴之所至赋的一诗,博得众人高捧,更有幸获得知己。博存在感无贵贱之分,只是有是否值当的差别)
反观现今的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并不见得完全脱离了长舌妇这一角色的设定。我们的圈子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能做到的极致是:即使我不出门,所有的人也能知道我的存在。我们在电影,书中还是生活中都有机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抱着旧时的相册或者是画框,在夕阳斜落中,昏黄的余光撒过来,嘴角时常微微一动,可能画框里的人物和景象都归于美好。这种回忆叫做返璞归真。但现在我们是这样的,在一款产品中投入过度的精力和情感(产品永远都是辅助生活的,产品能够创造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塑造一个人的稳定心态)。我们可能因为拍得一张美照,对自己的优雅和美丽阳光流连忘返,即使晨光打在昏倦的眼皮上,仍感慨定格中的月色陶醉迷人,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此中重复。我想,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未老先衰吧。看过有句很主观的经不起推论的话:世界那么大,你只在朋友圈看。我想这不是一句好的话,但它在某个点揭露了某种极端的现象。
存在变成了众人眼中的你,没有观众就没有自己。恐慌可能已经来临,但我选择荒谬的时下做自己。
接下来有关于爱情的方面,书中对两个主人公的描述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甚至书中浓笔重墨写到的交反省报告都是以小黄书直白吐露的形式呈现的。如果我们不把性当做不雅的事的话,那么他们的性情之事就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压制的反抗。
作者在书中埋了一条伏线:陈清扬不对任何男人动心到和王二因为“伟大的友谊”发生关系,最后爱上了王二。作者怎么描述陈清扬爱上王二的呢?因为那两个巴掌。在王二扛着陈清扬过河的时候,因为陈清扬的不配合让王二的腰闪了,王二一生气就朝着陈清扬的屁股打了重重的两巴掌。就在那刻,陈清扬爱上了王二。
之前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女生喜欢坏的男生?可能是因为坏男生坏的自然,坏的不受拘束,坏的不怯羞耻。我看过一部日本的电影,男主角自始至终台词不超过十句,可是影片结束女生都像疯了似的爱上了这个沉默的男人。梁朝伟在许多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个油头粉面的小混混形象,但他的身上却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灵气。张国荣在《阿飞正传》中所塑造的浪子阿飞,深获女子的追爱,甚至有的原意为了他放弃一切踏上异国路找寻他。
这是个目前没有明确答案的题目,没有科学证明也没有强有力的心理论证。如果让我讲,我想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喜欢在这个方面冒险!这是一种温存的刺激的冒险方式,他们企图在享受被爱中征服一个难以驾驭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蔷薇和猛虎,追求优雅和刺激是并行不悖的。可能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可能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但谁都会偶尔想起要是某一天置身童话世界,或者来到闯关的游戏人生中,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