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太累,随便写了几百字交差,后来回头想想,昨天的想法实在可笑。
今天把东野圭吾的《红手指》看完了,让我对自己这几天的抱怨有了更多的理解。
我总是埋怨父母给我的爱太少太少,总觉得他们对我不够疼爱,这种埋怨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几个月前,我带孩子回娘家小住前,心中满怀期待,以为亲爸亲妈一定会心疼女儿,能让我多一点休息时间。
谁知道,爸爸忙着翻修屋顶,每天忙到吃饭才下楼来。妈妈和我两人带两娃,妈妈还要做家务,经常是我一人看两娃,手忙脚乱,比跟公婆在一起还累。
我心里对爸爸有埋怨,屋顶翻修并不急在一时,你就不能心疼心疼女儿,想一想我已经几个月没睡好觉了,让我喘口气吗?
后来读了《理性生活指南》这本书以后,我把心中那些一直视为理所当然的“应该”、“必须”大部分都清除了,心情平静了很多。
这次带着女儿来哥哥家,我没有上次那么强烈的期待,但小小的期待还是有的。爸妈在大哥这里闲得很,总该帮我多带带孩子吧?
事实证明并不是。
一来女儿很黏我,怕生,早就不记得姥姥姥爷了,不肯跟他们亲近。
二来他们也没有表现出心疼我,要多帮我带带孩子的意思。就像昨晚我要洗澡了,孩子非要跟着我,哇哇哭,我妈妈过来尝试了一下,没成功就走了。
我没有办法,把孩子提溜到门口坐着让她哭,哭得厉害我又把她抱进来,看着我洗澡。
洗澡出来后看到爸妈都在看电视,心里肯定是埋怨的。
可是今天再想想,这个想法不对啊,为什么要去抱怨父母不心疼自己?
原来我的想法是,他们的思想太陈旧,总觉得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外孙比不得孙子,所以才会对我和孩子这样冷淡。
当你陷入一个特定的想法中时,处处都能为它找到证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这就是证实性偏差。
如果换个角度,从父母那边来看呢?
虽然人们总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但这句话只能由父母对孩子这么说,孩子们却不能拿它当真理对待。
父母将孩子养到成年,就已经尽了他们的责任,按理来说子女成年之后的生活,父母无需过多操心了。
可中国的父母通常不是如此。 他们会一直操心到孩子成家有了孩子,辛辛苦苦大半辈子,还要带孙子,如果孩子多了,孙子一个接一个,那晚年生活基本就没戏了。
就像我的大姨娘。七十多岁了,带大四个孩子,再带老大的儿子,接着带老二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刚脱手,又生了个儿子,带大了这个小孙子,最小的儿子结婚了,生了个女儿,女儿上学了,又生了个二女儿。
大姨着实没空,他们就把二女儿送去了姥姥家呆了两三年,听说最近接回来了,又塞给了大姨。
这还没完呢!大孙子结婚了,八月份生了个女儿,大孙子的亲妈早就去世了,爸爸游手好闲几十年根本不管事,孩子姥姥就没过来,大姨又要照顾孙媳妇坐月子。
出了月子,大姨也没办法替她带孩子,毕竟她年纪大了,身边还有两个小孙子,只能偶尔帮个忙替换一下。
我们都说大姨这辈子太苦了,年轻时嫁了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家里家外全靠她一人操持,男人还偷粮食偷菜去换酒喝。大姨跟他吵架,他还要动手打大姨。
几个孩子泡在苦水里长大,老大学足了父亲的懒惰,挣到一点钱都丢进老虎机里了。老二倒是勤劳,只是书读得少,挣一点辛苦钱,还要年年爬起来想生儿子,估计生了五六个女儿,才如愿以偿。
老三是女儿,勤劳能干,不在大姨身边。老幺结婚前看着还好,现在看来也就那样,一样不心疼老母亲,只管生不管养,孩子丢给老妈,自己和老婆潇潇洒洒。
原本买了房子,突然心血来潮一拍脑袋卖掉了,准备自己做点小生意,玩了一段时间,开了几次早餐店,生意一般,又遇上疫情,把钱折腾光了。
现在又各自找工作,攒钱重新买房子,好不容易买到了,装修的钱不够了,要十万。他老婆说两人分摊,各自想办法解决。
他二话不说直接给老母亲打电话,让她向村里一个据说手里还有点积蓄的老人借钱,还要以大姨自己的名义。
电话里他啃老啃得理直气壮,说什么这个装修钱不说全部借到,起码一半你要帮我吧?
我妈知道以后气得七窍生烟,让七十多岁的老人借钱给他装修,怎么这么不要脸?
回想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虽然不如他这么不要脸,但也是非常自私的啃老思维了。凭什么三十多岁的人了,带个孩子而已,又不做家务,还想着父母就必须要替我带一下,好让我好好休息一下呢?就因为他们现在闲下来了吗??
我曾以为我不会在意以后父母怎么给子女分配他们的财产,甚至不给我们都没关系,他们挣来的家业,他们有权利和自由决定如何处置,原以为我已经很开明了。
但光有这种想法还是不够的,父母尽到了抚养子女的责任,那我们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呢?难道因为父母身体还算康健,就不需要考虑了吗??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辛辛苦苦劳动一辈子,好不容易孩子大了,我是不是也希望晚年生活能够过得惬意一点?是的,我当然会这样憧憬。
那现在我在做什么呢?以爱的名义从心里对父母进行道德绑架吗?
妈妈说过年轻人累点没事,累不死人。是啊!休息一晚,体力就恢复了。可老人却不是这样,为什么我还想着要啃老呢?我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红手指》里的主人公前原昭夫就是一个极度不负责任、极度自私的男人。
对妻子,对儿子,对老父老母,他都漠不关心,一旦遇到比较麻烦的问题,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拖延,试图把问题拖到自己消失,或者是避不可避的地步,再来面对已然恶化的局面。
直到儿子误杀了一个小女孩,他才被迫承担着一家之主的责任,然而却做出了让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替儿子背黑锅的无耻行径。
谁知道母亲并没有得病,是假装的。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以前那个她疼爱的,也曾爱过她的儿子不见了,她该是多么心碎啊!!
这本书提醒我,不要等到一切都无可挽回了,才想要去弥补,不要再去逃避自己的责任,不要让怨恨蒙蔽了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