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你说的前言不搭后语,和你交流的时候感觉你时常跳频,或者你说了这么多都不知道你想要表达的事什么内容等等;一直以来这都是我的一个缺陷;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我有的时候可以去思考需要谈话的内容和情节,但很多时候,交流都不是按照所设定的情节进展,因此在交流的时候都是被动的在接受,没有真正的抓住所谈论的重点和需要表达的内容;不仅如此我会回过头去看我写的一些东西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逻辑不紧密等特点,没有做到整个篇幅按照一定的层次发展下去,造成了严重的逻辑混乱、阐述的问题不明确等问题;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想到一些解决的办法,在此用文字记录;便于后期跟进和学习。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善于聆听,用心去听他阐述的问题,理解他要表达的思想,想要说明的问题。同时还要自己去总结这些谈话过程中的内容,如果是参加会议或者小组讨论,还可以带上笔记随时记录谈话的重要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锻炼自己形成记录的能力同时也能让自己在整个会议讨论过程中融入其中;在此我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很多非正式场合的谈话中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这些问题,但在发表演讲,会议发言等情况发生时上述的做法就显得很有必要。所以我要逼着自己这样去做,因为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一定有交流,为了让这次谈话有意义,必须善于聆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这需要长期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通常我还可以通过码字去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这同样也需要长期的坚持,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长此以往肯定能略有所成。在此要强调每个人都懂滴水穿石的道理,要坚持下去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此之前我需要下决心,问问自己能否坚持下去,能否愿意割舍用在娱乐上的时间,比如刷手机、看电视等,这在当下对我而言是最致命的问题,也是浪费时间最多的一个点,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若还能做到持之以恒,那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定有小成真正的做到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便。
另一种方法就是读书,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下意识的去锻炼自己总结的能力。现在有很多看书的渠道,获取书籍比较方便,可以挑选一些比较适合自己的书,我以前读过的有《金字塔原理》、《厚黑学》就很不错,读的时候第一遍快读,锻炼自己快速阅读的能力,第二遍在读的时候要去总结,然后看看和书中他总结的差别;第三遍精读,这时候需要想象力,也需要思考,想想哪些内容适合自己,哪些内容是作者的主旨思想,哪些内容是值得再三咀嚼的;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并尝试记录一些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自己感觉比较nice的话,还可以写一篇小文章,发表一些,看看是否能够写出一些别样的东西。当然这也许有些枯燥乏味,因此也可以看一些叙事文章。在我的读的书籍中《活着》就不错,可以在闲暇时用来看看,这部小说很短,三五个小时就能看完,同时这部小说对我也是有一定帮助,一个人在遭受大起大落,巨大的不幸和遭遇后,仍然以自己的姿态活着,这是对生活的态度,对活着最好的诠释,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就是平平淡淡的在讲述一个故事,然后让读者细细品味。之所以在此多说一下这本书,有两个原因:1、本书篇幅较短,故事情节紧凑,大部分人能够看完,同时引发思考;2、书中很多细节描写的到位,可以很好的展现当时的情节,好像与老人交流的人就是你一下;从这两点看,达到我预期的效果,看书、思考,分析逻辑严密与否。
这三点都是目前相对我来说比较好的方法,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就可以学习提升,同时还能充实自己的生活。需要的事长期的去做,然后才会有成效。对此我在“简书”上打算码字,不定期写一些东西,首先用来提升自己,其次通过写作能锻炼自己浮躁的心。通过这些能有所改变现在表达上的窘迫,和知识上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