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 2018年12月7日
文/彭治旗
当我们谈教育的时候在谈什么?
好的教育应该为未来准备,而不是眼下的“功利”。近几年,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教育变革,深感迫切。影响最大的就是OECD发起的、波及全球的“基于素养的课程或评价改革”。研究团队从个体成功和社会成功两个方面来回答个体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素养。OECD所选择的素养不是适应当前社会的素养,而是生存与发展于未来全球化、知识经济与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的素养。
当下的社会正从规模化大生产范式到信息技术和知识创造范式的转化,前者产出物品,注重效率;后者关注知识创造,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个性的需求和偏好。
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中国孩子在埋头抢跑,人家的教育已经换了赛道!》,作者提到:
我遇到很多在中国做各种各样的教育的人。他们跟我说,医疗和教育都是刚需的行业,有赚不完的钱。
当然,他们很多并没有去致力改变现有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而是去顺应,或者说是加强现有教育的问题。他们会发展的很顺利、很快——比如,去做应试技巧提高成绩的培训班,做小升初名校攻略咨询,做奥数竞赛培训,做运动、艺术项目赛事演出,做十分钟学会钢琴、一个小时学会写作文的魔法学校……你会赚大钱、发大财,公司上市,名利双收。
但是,这些行为,有多少是遵循教育的本质的,有多少是真正地在做教育的,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是的,不遵循教育本质获得的“成功”,未来社会可能比较艰难。因为那个社会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切换身份,在不同的行业中弹性工作,我们的孩子能够跟上节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