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吃饭是身体所需,那么读书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灵魂所需。
不管你是谁,干什么工作,都应该通过阅读去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只要你愿意开始,什么时候都是最佳之时。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意义何在!
杨绛先生这样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所以读书与我们教师更为重要,因为我们还要用读书所得去教书育人。
之前我读《周国平论教育—传承高贵》开篇序言里就有这样一段文字:
世间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是一所好学校,一要看这所学校里是否有一批好的教师,二要看学校是否为学生的留出了足够多的自由时间,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课外阅读。
可见,我们教师要走在学生之前,首先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再引领孩子们爱上读书。读书要留痕,我们要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回归自我,收获成长。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是清华校歌。
器识就好比一个人的肚量和见识,做人要以器识(人品)为先,才艺都是次之。你可以没有才艺,但是不能不懂得如何做人。
不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或者多么优越,都不要做有违德行和言行的事情。
做人要有自己的道德,要有自己的原则,要信守自己的言行。
这一点也和这本书的观点向契合:
教育的使命:出发点都应该是对人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目标的定位。脱离精神品质的传承,只是传授实用性知识,这样的教育就是把人引向与万物之灵向反的方向。
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读书留在大脑里的痕迹终会愈加清晰。
王尔德说:我们都是生活在阴沟里的人,注定有仰望星空者。我们教师就应该成为仰望星空的人,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用丰盈的精神来对抗苟且的现实。让改变从阅读开始,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