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叫《买买买时代的行为经济学》。其中有这么几个点:
①损失厌恶心理
②聚光灯效应
③替代性报酬
“烧饼,卖烧饼,5元一个,6元两个”
“卖西瓜,又沙又甜的大西瓜,6元一个,十块钱俩”
……
怪老头走在大街上,看着玲琅满目的商品,他很纠结。他想买,可是又不想买太多,毕竟一个人,可是买一个的单价相对来说很高,而买两个却划算很多,比如说吧,买一斤小蛋糕需要20元,但是买两斤只要30元,如果买两斤,其实相当于一斤15元,所以买两斤比一斤划算多了。但是,买两斤有点多,他吃不完的话,有可能会坏掉扔掉,哎,怎么办呀?
怪老头不知道,他陷入一种叫做“损失厌恶心理”中了,买两斤看起来是比较划算,但实际上呢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买适量的商品,而不是因为买多了便宜就去买多,这样看似划算,实际上,我们既掏多了钱,又会造成很多浪费。
怪老头以前总是很在乎别人的眼光,他穿一件新衣服要考虑别人会怎么看他怎么说他。他也不敢在公共场合做很多事情,他担心别人会注意到他并且评价他。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想:他有没有因为别人穿一件衣服而评价别人?他有没有因为别人在公共场合做一些事情而觉得这个人的做法不妥?答案当然是没有,他想想为什么呢?
哦,他觉得是因为,在公共场合,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注意别人都穿了什么或者为什么那么穿,而且不管别人在公共场合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他能看到也能接受,但不会是全盘接受,当然也不会因此而太在意别人的做法或说法。
想到这些,后来怪老头在公共场合就自在多了,因为他想明白了,即使在公共场合里,别人的目光也不会像聚光灯一样注意你的一言一行,除非你是做演讲或者在舞台上向大家传递的信息,否则,大家没那么多精力去关心别人在做什么。聚光灯效应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调动起来的。
有时我们的行为会陷入一种看似方便的惯性中,特别是在各种生活条件便利的情况下。比如,现在夏天了,我们总是开着空调穿着厚衣服。在电梯前排了长长的队却忘了走楼梯的话早该到了。是的,我们用科技改变了生活,但有时候只是我们以为便利罢了。
我们以为夏天太热就把空调调的很低,结果是需要穿厚衣服才不至于太冷,也许我们忘了,夏天,就是该保持一定的温度,适当出出汗,才对身体有益,然而现在的结果是,我们喜欢在炎热的夏天凉快呆着,即使造成空调病也执迷不悟,这就是陷入了“便利的惯性”中去了,当凉爽代替炎热时,我们可能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我觉得,保持自己的清醒,不因为别人的感觉而感觉。不因为现在的一些不良商家的鼓吹而盲目。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