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是无边的憧憬,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是炽热的感情,是美丽的象征,是无穷的希望,是力量的绽放,是勇气的勋章,青春是你我的。
——电影字幕
我看的是第一场《芳华》,在商场等候电梯时,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妇,轻轻进来贴着我站。我很诧异,这个时候,他们不是应该在公园里快活地跳舞打太极吗?
开场预告时分,又看到这对夫妻起身排队,夹在一群黑发人中间,缓缓进了影院……
看之前就有剧透: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情怀,是致逝去的青春。
情怀这个东西,最能打动人,也最容易山寨,伪造一些“情怀”的赝品或者大路货,再用舞美和华丽台词将这大路货打扮得夺人眼球——那样的电影,我们也看过不少。
所以,对冯导的这部电影,大半场观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太多期待与心潮起伏。荧幕上晃动的那些事,与我是隔离的,黑暗中观众的哭声,我也不解,直到一个镜头出现——
01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唯有纯粹的善意才能救赎
文工团解散前,要做最后一次演出,这次的观众很特殊,他们是英模,也是一群病人,包括女主何小萍。
昔日文工团的战友,看到何小萍在精神科时很诧异,而坐在台下的何小萍,对台上的战友为英雄献歌献舞没有任何的反应。
一直到《沂蒙颂》响起,伴随着歌声,何小萍神情呆滞的脸庞开始生动,她的手臂随着音乐开始轻舞,随后,她来到了礼堂外的草地上,没有华服,没有伴奏,没有灯光,没有观众,甚至没有舞台,跳出了堪称《芳华》之魂的一段独舞!
这一刻,真个电影院都是哭声。
在何小萍被母狮般的舍友围着撕胸罩时我没有哭,在刘峰哭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时我没有流泪,但是看到这里,我泪水滂沱,讲真,我的眼泪,都喷涌在这个镜头里了。
瞬间想起那个公益广告,儿子带老年痴呆的父亲去吃饺子,父亲伸手抓起饺子就往口袋里塞,儿子急道:“爸,你干什么?”。“我儿子....喜欢吃。”
最后屏幕上弹出这样一句话:他忘记了以前的所有,却从未忘记爱你。
对儿子蚀骨的爱,才会让老年痴呆的父亲作出“不合理却合情”的举动;
生命里不可多得的温暖,也能唤起精神病患者最美好的回忆,那个温暖,来自“活雷锋”刘峰。
何小萍出身卑微,六岁时父亲就被打入劳改农场,从此十多年来父女二人再没见过面,跟着母亲改嫁后随继父的姓,还受弟弟妹妹欺凌。
她默默忍受,后来进入文工团,当了军人,她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她错了。
正如舞蹈队战友萧穗子的画外音:其实,她来的第一天,就是这个集体里的一个笑话。
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青春都是极其伤身的。
何小萍因为来自农村,爱出汗身上有味道,被女兵歧视、霸凌,被男兵嘲笑、公开羞辱,在同性与异性的公开团队里,她永远时被欺负被损害的那一个。
刘峰是唯一一个愿意给她温暖的人——“我知道你在咱们这总憋屈着,别人欺负你你也忍着”——只有他愿意陪她练舞,安慰她,拉着她渐渐走出人性的泥淖。
但是这个神一样的活雷锋却因为爱上了另一个姑娘,也被孤立排挤了。
神是不能爱人的,爱人的活雷锋就变成了臭流氓,刘峰被下放到边境农场,何小萍是唯一一个为他送行的战友。
偷偷深爱刘峰的何小萍因此而对这个文工团集体彻底寒心,放弃了心中的舞蹈理想。
应该是深埋心底吧,何小萍身穿病患服装的那段独舞,正是她被男舞伴羞辱后心冷之际,刘峰撑着受伤的腰陪她一起练的。
跳完这支舞,何小萍心结被打开,被治愈。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被青春划破的伤痕,一生都疼着,至今也未能痊愈。
02 “你能抱抱我吗?”
20年后,历经沧桑的何小萍和刘峰相约给在越战中牺牲的战友扫墓,相聚在小站的长椅上。文工团的青春岁月早已散去,那个年代的狂热也早已被风吹远,这两个被同行人抛弃,又被新时代抛弃的人,坐在一起。
何小萍对刘峰说,有个事情我憋了很久,想对你说。
我以为她会说:我喜欢你,或者我爱你。
都不是,爱和喜欢,对他俩来说,太轻太浅了。
她说的是——你能抱抱我吗?
刘峰用他的独臂把何小萍抱在怀里。
那一刻,我再一次泪如雨下,为冯导的洞悉。
人到中年,沧桑巨变,谁不是一边追逐理想,一边败给现实,一边追逐爱情,一边回归平淡,刹那回首发现芳华已逝,追不回了。热血屈服了岁月,一代又一代转换轮回,曾经的好与坏,喜欢与背叛,都无法启齿,用一个拥抱赎回。
原著中,刘峰患病悲凉地离开人世,在电影中,却以“拥抱”做结局。
有人说《芳华》把那些黑暗美化了,感情渲染也就弱化了,但我却觉得这种伤感的美好、靓丽的伤痛,反而更让人怅然若失。
03
那对老夫妻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眼眶是红的,那些年代对他们而言,有太多的不堪回首和难以忘怀。正如电影所言,“有些逝去的日子,不需要想起,也不会忘记。”
有人说冯小刚太抒情了,以至于有些矫情,它投机取巧式的情怀与催泪,成为很多人的诟病。
然而有些感情是别的导演给不了的,只有冯小刚才行。
很多人千方百计忘记那些旧时光,还有很多人,怀念自己残破的青春。那句“贺岁片赚够了钱,现在就要拍自己想拍的片子了”他没忘,并一直艰难地坚持着。
这部片子算是冯小刚的“私人订制”,浓墨重彩的青春,歌舞、肖像、标语与红旗、文工团里的排练、帮厨、打靶、拉练、游泳池、慰问演出……连西红柿的桥段都出自冯导对军旅生活的回忆。
不难理解,当《芳华》遭遇撤档时,一把年纪的他,眼泪还流的那么热。
70、80后可以致青春,50、60后照样能寻情怀,能承载自己情感的,都动人。
就让小钢炮朝花夕拾,拾荒些往昔的念想,挺好的;
就让冯导再攒一把经历过那个时代人的眼泪,也是应该的。
完不成这件事,他内心老惦记着,就会处处不适应,该说话时他闭嘴,该闭嘴时他开轰,总之和这世界别扭着,不合拍。
完成这件事,他这辈子内心就消停了,安定了。
就为这一点,对这部褒贬不一的电影,我选择给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