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霍姆林斯基认为有趣的课堂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自豪
此外,斯霍姆林斯基还总结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但是,兴趣并不在于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是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第二个兴趣的源泉是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发现学生开小差或是神态疲倦。抛开小学低年级专注时间较多,比较好动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客观原因,少不了我们教师的主观原因。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虽然钻研了教材,写了教案,也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喜好进行了版面鲜活的课件设计,但是我们的确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我们所谓的课堂兴趣,大多是让他们去认识他们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不是认识深藏的奥秘。我们低估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还记得上个学期在做“6+()=19”等类似的练习时,我主要和学生们分析过接着数、分与合的解题方法。没想到在一次练习评讲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解题思路,而且解答正确。看到学生们能灵活使用我们学过的但老师在这样的题型中又没有专门分析过的方法,我十分惊讶。学生们在我的惊叹中,双眼光芒四射。从那一刻开始,我发现我的学生是充满智慧的,是可以比老师更善于发现和分析的。
从那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尽可能避免在教学中过分代劳,耽误学生的发现和思考。而是把学习还给学生,多问他们为什么,怎么办,多依赖学生去教学,而不是老师过分主导,变成“一言堂”。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运用,如何让学生把知识变成力量,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去思考和探索的事。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学生,也需要“新”的老师。我们应该多自主学习,增加自身知识初备的宽度和广度,以便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兴趣,收获更多的价值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