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之,字子猷。王徽之的第五子,他虽然一生处处名士风流。 留下许多风骚典故,似乎是个不折不扣的名士,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任性的普通人罢了。
名士和普遍人其实只隔一道坎,是更有才学?更会清谈?还是相貌英俊?这些部分普通人都能做到,真正将他们隔开的分水岭是名士的胸怀和气度。在这一点上,只能说王徽之没能做到,他够任性,更加的不拘小节。
有一天,王徽之和王献之正在聊天,突然间有仆人来喊:“不好了,上面起火了!”这时候王徽之惊得跳了起来,慌得连鞋子都没穿就逃走了,在生死关头丝毫不顾名士风度。而王献之则不慌不忙叫起仆人慢慢服侍自己,井然有序地撤走了,和王徽之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徽之便以伪君子的名声为世人不耻。其实我反而更喜欢这个真实的王徽之,他这个王徽之虽然没有以前的名士王徽之那么有风度,但是他更接近常人,遇到火灾也会慌张逃跑,原来你也是普通人。
关于王徽之记得的最清楚的大概是那雪夜访戴的故事。那是个下雪的晚上,王徽之半夜醒来,瞧见窗外“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场景顿时诗兴大发,不禁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突发奇想去访戴安道。戴安道住在剡县,从山阴到剡县大约200多公里,船行了一夜才到。可是到了戴家门口,王徽之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了。别人很不解,王徽之却说,我凭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这可真是史上最任性的行为和解释。这就是个性,傲娇的王徽之做事都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样的王徽之怎么吸引不了我呢?
王徽之爱竹。就连寄宿人家的空宅,都要在宅前种上竹子,有人说,只是暂且住一番罢了,为什么非要这么麻烦呢?王徽之引头长啸良久,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呢?”于是,天下人都知道了王辉之这句名言。有一位士大夫家里有一片竹林,听闻王徽之路过,事先准备好了酒菜,招待王徽之,没想到王徽之不按常理出牌,根本没有通报主人,直接坐着轿子来到竹林,又是吟诵又是赏竹,好像这竹园是他家的。玩到不想玩了,便要直接出门走了,根本没有知会主人的意思。主人既失望又气愤,索性也不管什么礼节了,让手下人把大门关上,不让王徽之走,摆明了要和王徽之谈一谈。没想到王徽之反而大悦,和主人畅谈一番,尽欢而去。这一对主客,还真是任性。王徽之重现阮籍、嵇康的风采,不拘小节,整日呆在竹林,似乎是在重现几十年前竹林七贤在竹林下的情景,真是个拥有竹林遗韵的王徽之。
因为家族势力大,王徽之越来越任性,逍遥自在。有一次王徽之进京,在码头上看见一个人从岸上经过,旁边的人都盯着他看,王徽之很是好奇。有人对他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恒子野呀。恒子野?王徽之听说过,知他擅长吹笛。这时见到真人了,不由得兴奋起来,吩咐手下人邀请恒子野吹笛一曲。恒子野当时已是声名赫赫,可是却丝毫没有摆架子,听到邀请后立即下车为王徽之吹了曲梅花三弄。余音绕梁,周围人都陶醉起来,恒子野上车走人时,王徽之还在神魂颠倒,等回过神来,恒子野已经走远了。王徽之呀,王徽之,够任性!偶然碰到,就邀请人吹笛,一点也没有礼节。恒子野也也真是个奇人,二话不说就吹笛。虽然整个过程中两位都没有说一句话,但他们早已心心相印,结为知音了吧。
王徽之的死也让人惋惜。晚年的王徽之和弟弟王献之都得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但家人没有告诉他王徽之。王徽之很平静地问身边人,怎么没有子敬(王献之)的消息?这是已经去世了!他挣扎着起来,坐上车要去奔丧。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径直坐在灵座上,让人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他知道,弟弟最喜欢弹琴。可是,琴弦调了半天怎么也调不好。王徽之就把琴扔到地上,悲伤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哭了很久,悲伤不已,几个月之后王徽之就死了,这还真是一个晋朝版的伯牙摔琴谢知音啊,王徽之爱护兄弟,竟伤心的也跟随弟弟而去,足见子猷、子敬两兄弟情深。
王徽之任性而为,兴尽而去,潇洒无比。他不守礼节,有竹林遗风。为弟弟而悲伤而死,无比守悌,但他终究是个普通人,是人就有他的缺点,所以我喜欢这一个潇洒、任性,活得自得其乐,真实的王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