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大百科旗下《百科知识杂志》。
说明:原文较长,分四大章。
(一)历史进程篇(1)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门类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香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礼记-祭统》中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活动的诞生可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的远古时期。
早期先人们出于对上苍和祖先的尊崇和敬畏,在祭祀天地、诸神以及人类祖先的过程中,采用燃烧柴木和其他祭品的方式,以扶摇直上九天的青烟作为与上苍沟通的媒介,开启了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
祭祀活动在当时的先民们的心目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神圣性,因而在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仪轨、仪式也尤为重要。
《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帝登基的文字,“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岱宗,柴,望轶于山川。”
意思是说,大约4100年前的一个吉日,舜帝接受了尧禅让的帝位,在尧的太祖宗庙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查得天象瑞正,摄政顺乎天意,便举行了专门的祭礼,燔木升烟,上达于天,告于天帝。并以燎祭之法祭拜日月、风雷、四季;并以望祭之法遥望远近山河,向山川行祭礼;继而又祭拜了其他神明。
燃烧柴黍、祭品的做法称之为“燎祭”,其中用来燔燎的物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易于燃烧的植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含芳香气味、品质较好的树木、灌木及草本植物;一类是借助柴草之火焚燎的动物牲体及陶器、石器。
西周、春秋时期基本沿袭前代,用香的唯一目的也是用来祭祀,祭祀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主要为烧柴木、燃香蒿、烧燎祭品、谷物等。
此阶段燔燎升烟祭天所用的香草仅限本土,只有泽兰、蕙草、椒树、桂、萧、郁金、白芷、茅、松、柏等少数几种,边疆和海外的香料尚未传入内地,熏烧所用的香料以各地所产香草为主。
这些芳香植物除了用于祭祀外,还被人们有来清洁香身、香化环境、辟邪祛秽,当时的人们对其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蕙草、艾蒿),佩戴(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先秦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插戴花草,随身佩戴香囊的习俗,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帷”,就是将经过干燥的芳香植物,置于绸缎或纱布缝制的袋囊之中,使香气不断释放发散出来。
佩戴香囊,既有香身的美化妆饰作用,又可以辟秽防病,在湿热多疫的南方地区,此风尤盛。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当时人们不仅披挂香囊以香身,还用兰花香汤来沐浴,东汉中期成书的《大戴礼记》 中便有“五月蓄兰,为沐浴” 记载;《九歌》亦云:“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说的就是用兰草、白芷制成香汤来沐浴洁身。
香在此时除了实用之外,人们已开始将用香上升到了道德修养的精神层面,将其视为一种日常的礼仪,《礼记·内则》中,则已将香视为一种日常的礼仪,言未成年人按当时礼仪,在拜见长辈问安之前,要先漱口洗手、整齐发髻,还要在衣穗上系挂香囊,以表达对长者的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