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学过周国平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据说这个标题是后来要出版的时候才起的。但是,我认为,这个题目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起的。也正是这个临时标题,让我在以后的人生中真正体悟到生命的本质是空的。这种空是人本无性,也是世界本无界。
人本无性
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我国一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论:人性本善还是恶?亚圣孟子说,性本善。弟子规第一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而同是孔圣人继承者旬子就提出性恶论。我曾经而这个争论持续到如今也没人能够给出一个定论,我相信,以后也不可能有定论。除非人类的思想能力退化消失。但是,往往是没有定论的命题,我们才会寻求中庸之道。正如关于光的性质,牛顿说光是一种粒子。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到爱因斯坦也很难给出定论,最终,物理学界普遍的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他们就这么巧妙的地回答了这个世纪难题。这并不是回避问题,更不是厌于探究,两种观点都有其科学依据。而回到本性问题,它不像物理科学那么理性,又不仅仅是几百年的问题,而是千年争论。这就充分表明本性问题比起光的“本性”问题更加复杂。因此,我们或许是时候探求一个中庸之道了。两方都能自圆其说,我们又不能否认,但不像光的问题,善与恶在定义上原本就相互对立,我们又不能提出什么“善恶二性论”来同时肯定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因此,不妨大胆提出:人本无性
这种观点也不是空口无凭。周国平先生在其文章中提出过这种问题:
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
难道我们还能带着这些出生吗?有些人出生手握一小血块就会成为传奇,怎么可能带着乌纱帽,老板椅,护官符或者金银财宝降生?推而言之,善和恶也是一种名号,遗传学已经表明人的基因并不能遗传或决定人的品性。所以,人出生有怎么可能带着或善或恶的品性出生?因此我认为,人的善恶是他所成长环境综合影响而产生。这种环境是广义的,包括人,事,物。例如父母,教育等等。
动画电影《公牛历险记》讲述了一头出生在斗牛之家的公牛是如何不爱斗牛而爱花,从而逃出来有回到斗兽场的过程。别的不说,为什么在如此血腥无情的环境中成长的却是一头温柔的爱花公牛,难道不是环境影响?不,正是环境。真因为它爸爸是一个心软的斗牛,他培养出来的儿子也就成了一个心软温柔的小公牛 。而另一头小牛在其严父的管教下成为一个以战死斗兽场为荣的斗牛。是不同的“教育”成就了不同的性格。
品性也一样,如果一个婴儿从小被教育说杀人刺激好玩,他长大必定是杀人犯。因为他会对这种灌输深信不疑,毕竟人在小时候思维能力是很弱的。再加上满满的好奇心,他把好奇心和所有的思维用在杀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上。恶的品性就是这么养成了。这不需要遗传,也不需要天赐。
人的降生,就是这么奇妙,是空的。但正因为空,所以最初几笔很重要,工整的几个字可以让它有文学价值,而潦草一划,便可让其成为垃圾。只可惜,我们总是我以为这最初的几笔是其本质,是原来就有的。
世界本无界
前几天听了台湾音乐人黄舒骏先生的一次演讲。没想到会有不少收获。他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其实人生原本就是一张空白的纸,却硬生生的被不断划分出不同的界限来。医学界,学术界,文学界,艺术节,宗教界,数学界,音乐节……大大小小,错综复杂。这些纵横界不仅使这张纸失去了本真,也让人被束缚在一个个条条框框之内,失去了在白纸上的自由。这是多么可惜而又可悲的事啊!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些界或可以让人生变得井然有序。只是,也限制了你的创造的能力,打破的勇气。
我们很小的时候是多么的天真烂漫,即喜欢玩飞机火车,又喜欢玩过家家,还会玩警察抓小偷,也会搭积木堆雪人,在沙滩上摆宫殿。那时候没人说过我们是属于交通界,公安界还是其它。只是等我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阴差阳错担任了某一行业,我们多数人一辈子就被固定在这一界,想换个职业,就会被人说成“跨界”。这个界在哪里,却没人能给我们指出来。
或许人生应该有无形的界,有或许不应该。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人生原本只是一张空白的纸,没有横纵交错的”界“。
生命的谜团已经够多的了,我们往往迷失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中,乱涂乱画之间,又或者纵横条框之内,以至于很难再辨认出其本质是一张空白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