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了一个叫孟河的女子,从自己的家乡出发寻找自己父亲的路途中所遇到的事情。
古代女子不远行,但决心已定的孟河要出发远行找到自己的父亲。只好女扮男装,来避免在路上遇到不必要的麻烦。为了躲避当时在陆路甚为猖獗的土匪,大部分的进京考生以及远行的人沿水路远行,孟河也不例外。可是,在这一次远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次罕见的大寒潮,一条河硬生生的在寒冷的空气中变成了冰河,将所有的船只困在了河的中央。但是,就是这一条河,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刺眼的冰河,映射出了一丝丝刺眼的寒光,同时也映射出了人世百态。
故事的起因是因为孟河的父亲进京赶考,一走二十年,所以除了那一条冰河,进京赶考便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
小说通过这一个故事,极大的歌颂了当时的女权,又通过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险恶以及事态的炎凉,状元游街一夜看尽长安花之时对群众的描写,却是对当时民众的一种小市民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主人公孟河是一个颇有才华而又单纯善良的女子。开篇的叙述说明了她在出发远行之前一直生活在一个山边的小村落里面。这也就为她的单纯打下了伏笔。但是自古流传的花木兰的著名言论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这个角色的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文中写到,在淑女乡试之时,孟河得到了第一的位置。而满身才华却又对世事知之甚少的她在远行之时的种种见闻都让她瞠目结舌,顿觉世态炎凉。本无心赶考的她只为寻找父亲而出发远行,但在行程当中遇到了罕见的寒潮。正在这种危难之时,不知所措的孟河见到另一个主人公金河站了出来,金河独自一人凿冰救了几船人的生命的壮举与船上其他人的冷漠的鲜明对比,使得孟河在感叹世态炎凉之时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和正义感。而本要参考的金河却因为手上生了冻疮而无法参考。于是女扮男装的孟河代替金河完成他父亲的夙愿。孟河是一个颇有才华的女子,科举考试自然不在话下。于是京城出了一件状元是女子的大笑话。余秋雨先生通过这样一件事情的结果,着实为声张了女权,这是我在这部小说当中读到的第一种思想。
接下来,细细品味一下余秋雨先生对冰河事件发生的过程的描述,则读出了另外一种思想。前文提到,金河是深谙行船之事的,多年的航行经验使得他对河上的天气变化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预感到河流即将上冻之后,金河知道即将到来大的灾难,便想通过全船人的力量来摆脱灾难。然而,此时考生的反应则让人作呕。明知天气已经变冷,寒潮临近,担心的事情却是金河是不是土匪派来的卧底,策划了这一整件事进而夺人钱财。在大难来临之际对将成为自己救命恩人的金河进行揣测怀疑,虽然身为书生,却不明世事,实在可悲。然而,更让人气愤的还在后面。金河发现河面结冰之后撑杆去试探河面上冻情况,这一群书生竟然还为怕他逃走而大加斥责。为了生存,也为了救人,金河在发现冰面还不是很厚的时候,用父亲的方法,凿开冰面,使船可以蹒跚而行,幸得孟河和老丈这两位有情之人的帮助,才勉强撑过这一晚上。而在金河拼命凿冰为救考生性命之时,船上的考生却还在对金河妄加猜测,实在让人对他们的行为恨之入骨,嗤之以鼻。更为惊人的是,当终于有一位考生停止了这无耻的猜测,说出的话并不是我们去帮他一把吧,而是我们要做一点高雅之事——对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对诗!可笑至极!终于上岸,考生们对自己的救命恩人看都不敢看一眼,生怕有土匪接应,下船惶惶而逃。自私自利,刻薄死板的嘴脸,让人无法忍受。而余秋雨先生的笔触则有意无意的流露的对这种人的激烈嘲讽。他对书生的描写,用的都是动物的相貌来比喻,完全没有任何有关人的描写,除了已经让读者周知的他们的身份——书生。可见,他们这一群冷漠无情的书生,根本不能当作人来看待。(言论可能有点过激,可以自动屏蔽。)由此可见,作者对被仕途冲昏头脑的书生的讽刺,不亚于儒林外史当中的尖酸讽刺。
其三,孟河高中状元后,要在京城中进行游街,所谓一夜看尽长安花。此时对京城中市民的描写,则别有一番风味。文中写到,百姓们最爱看的就是每年一度的状元游街了,场面气派,百姓们不管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都挤在状元大道两边喝彩。故事中提到,这些百姓不知是为状元的气派喝彩还是在为状元写得文章而喝彩。但由书中后面一句话“真假虚实他们从不关心”我们可以推断出,很明显,这些百姓只是从众来凑热闹的而已。而迎接状元的衙役在百姓面前近乎滑稽的一举一动,与百姓们的狂热相互照应,反映出了民众的小市民形象。虽无鲁迅笔下小市民的麻木不仁,却也缺乏了市民应有的精神。
其他的描写如对朝堂之上各种人员的描写等,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正面人物公主和老丈,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篇幅不长,但却很有深度。如有兴趣,自可自行体会。
故事的结局是主人公虽然高中状元,但是金河和孟河却无心为官,颇有才华的两人打算去去河上当船工,开一个流动的书院,正如故事开头所说的,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的起点是通过河,终点还是在河,而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叫孟河,一个叫金河。一条河穿插起了整个故事。开放式的结尾与一些情节的省略,为读者造就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省略了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有利于作者对故事所表达的思想的把握。之前并未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小说,拜读之后,不觉生叹,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