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1号去辅导小学生,每周都去辅导小学生一次。算来,也一共去两次了。
刚开始和老板娘(也就是主要负责的老师)见面的时候,觉得她既温柔又挺善解人意的感觉。
老师,我和我一个同学,一块去某个小学接小朋友。后面,我和我同学先带几个小朋友回去写作业。在路上看着他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难免会有些心疼。
然而,到达了老师的家之后,那几个小朋友根本就不想写作业,带着一丝爱玩的天性和不想学习的抗拒心理。我和我那同学说了也不听我们的。
后来,那位老师回来了,学生的人数也多起来了。老师对他们很严,和我们当时见面的时候,可以说是两个模样。不过恰巧是很严,那帮学生才乖乖地把作业拿出来写。
当时,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到了我的小学时光。我记得那时也没有谁逼我写作业,我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我并没有觉得写作业很痛苦。然而,看到那帮小学生,似乎要逼着他们才会写,作业,仿佛对他们来说,就是机械化的,枯燥而无聊。
我小侄女幼儿园的时候成绩很好,然而,到了一二年级成绩却一落千丈。当我问她的时候,她说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管的很严,不交作业就会惩罚,为了避免惩罚,所以就写了。然而,到了小学,老师管的比较松,所以也不拿作业当回事了。
之所以举我小侄女的例子,是因为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所谓的教学很严,更多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惩罚联系到了一起。当一听到惩罚或者是曾经受过惩罚的话(在这指的是频率较多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或负性的情绪,这样的话仿佛是把学习和消极的情绪联系起来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不考虑惩罚,只不过要慎用,尽量采取鼓励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积极关注,并耐心引导,尊重孩子的天性。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听到有些父母或老师说“我这么做也是为了他好啊,我不严他能学习吗?现在竞争那么大,要升学啥的”。当然,我也能理解竞争确实大,有些父母和老师也的确不容易,常为了孩子的事焦头烂额。不过呢,类似于这样想法的“我这么做也是为了他好,我不严他能学习吗”的老师或父母,往往不利于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并容易养成依赖的心理。
当我在辅导小学生的时候,有这样的几个现象。他们在填语文主观开放题的时候,常常问我应该要怎么填,当我试着引导他们的时候,他们懒都懒得想,然后说我怎么知道呢。这也是一种依赖标准答案的心理,不相信自己的想法。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写日记,她感觉写的特别艰难,然后我就告诉她,你可以写学校的事啊,今天发生了什么呢。后来,她就说她不想写学校的事,她讨厌写那些。接下来我就跟她说那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啊,然后她望了一下老师,对我摇头说她不敢。
本来,日记,是属于自己的隐私,想写可写,不想写可不写。不过,我看到的,却是写日记也是作业,语序不通顺还的被老师撕下,重写。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我们都希望我们能够被尊重,希望我们的感受能够被看见,而不是抑制下来。给他们点自主的空间吧,犯错并不可怕,只要他们能够渐渐懂得反省并能够为犯错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在这其中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耐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