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东方老师公众号里的文章,90后姑娘辞职归隐山林,酿酒做菜,把生活过成了诗。每个人都想回归田园生活,享受春夏秋冬大自然的馈赠。殊不知在享受的同时要先懂得勤劳,只有勤劳才能够丰衣足食。只有辛苦的劳作,才能收到土地的馈赠。
上周六、周日在家休息时,去公公的菜园摘福豆。因为雨水天气,福豆快结束了,公公说再不摘就全部烂到地里了。家里其他人都忙,只有自己空闲点,分三次去摘,周六早上一小时,晚饭后一小时,周日晚饭前一小时,福豆终于被我全部摘回家。
去菜地时,需要过一段临时搭建的红色木板桥,相隔五米左右,是一架还没有完工的石桥。两座桥都可以通过的,可我喜欢过木板桥,人走上去,桥身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音。
桥下是一条小溪,这两天雨水天气,小溪突然间增宽,水流有些急促,经过杨村桥小镇。最终流向建德母亲河----新安江。
桥一过就能看见公公的菜园,一个个紫色的小茄子已挂满枝头,绿辣椒中时不时冒出几颗红辣椒来,小小的点缀竟然觉得辣椒如此妩媚,隔壁菜园玉米杆已有半人高了。
对面就是山-----白旗山,山上有座庙的。我曾经上去过很多回,庙里供奉着各种神仙、菩萨。每次带着儿子走在山下,都会说起顺口溜: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最喜欢鸟儿欢唱,阴雨天鸟儿们从头顶的电线,一只两只飞过,有时会短暂的停留。山上的布谷鸟很多,每天都能听到它们“布谷布谷”的叫着。
小时候,有一种鸟叫——算黄算割,这种鸟一般在北方,麦收前会每天出现在天空。妈妈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算黄算割鸟其实是一个人化身的,以前他很懒,麦子都快成熟了,邻居们忙忙碌碌在收割麦子。他一点也不着急,麦子还没有完全成熟呢?当邻居们麦子全部收回家中时,他才晃晃悠悠的来到自己家的麦田。
可是麦子因为没有及时收割,全部落在土地里了。他最终饿死了。死后变成了一只布谷鸟,快到麦子成熟的季节,每天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割麦子。
麦收的时候,是很紧张的时候,那时候人们起早贪黑的干。麦收时节很短暂,前后就两三周,手脚麻利的人家,一周全部将麦子割回麦场,然后用铁叉隆起一个个高高的包,为了让太阳能照进每一根麦子。
等麦穗和麦秆晒干了,然后就是拖拉机带着石碾,来回转圈,孩子们就会坐在拖拉机上,跟着一起转圈再转圈。等麦粒一颗颗从麦穗上脱落时,拖拉机带着石碾离开了工作岗位。
村人们拿起铁叉将一根根轻飘飘的麦秆叉到一处,剩下就是将麦粒和麦穗分开。麦粒和麦穗堆到一起,然后顺着风,用木锹一锹一锹扬起。麦穗随着风飘到一方,而麦粒因为重而留在了原来的位置。
麦粒被清理出来后,麦场被扫把清扫的一尘不染时,人们再用木耙摊开麦粒,遇上好的天气,连晒一周后麦子就可以打包了。
我们上小学时,那时候每年麦收时,学校会放一周假期。帮助家人收割麦子,小孩子也有任务的。每人要上交麦子,不同的年级上交的分量不一样。
于是我们就会三五成群的到已经收割完的麦田里拾麦穗,一把把用漂亮的结打好,摆在竹笼里。等不能再装时,才会满意的回家。其实,我们拾到的麦子就如沧海一粟,最后都放到自家麦场一起和家人收割的麦子一起晒。
和家人们一起生活二十多年后,才来到浙江西部。渐渐的喜欢上了生活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有小桥有人家。
浙江西部三分水,三分山,三分田,所以土地对于这里的人们弥足珍贵。山脚下,自己家门前只要有土的地方,都会种上各种蔬菜。最多的是小葱、蒜苗、辣椒和茄子。没有土地的人家用盆种上小葱韭菜还有蒜苗。
我的老家是陕西,老家的人们常年生活在黄土地上,每人每家有两亩田地,还有自留地。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各种豆类(黄豆、绿豆、红豆)、以前还有黄米(就是小米加步枪里面的小黄米),熬出来的稀饭,黄黄的,亮亮的,吃到嘴里,鲜香软糯。
因为地处黄土高原,每年只有春季和冬季对小麦用黄河水灌溉。其余时间都是靠天吃饭,小时候风调雨顺,就连田间地头都会结大西瓜和小甜瓜。
小孩子们周末都会陪着爸爸妈妈去田地干农活,所以学会了锄草、打土疙瘩、疏苗、割麦、种豆、收豆。如今来到浙江已有十五年,还是喜欢土地。喜欢看土地里长出来的各种瓜果蔬菜,每次都欢喜的到公公的菜地里摘菜。
我爱这土地
从大西北到浙江西部
从广袤的黄土地
到只有三分田的浙西
油菜花开遍大江南北
紫茄子、长豆角
青椒、红椒都是我的最爱
金黄的小麦
金黄的水稻
养育了勤劳善良的人们
夏天村里的人们
摇着大蒲扇
坐在大槐树下乘凉
浙西的人们
随着音乐
广场舞跳起来
一片安静祥和
我爱故乡的黄土地
我也爱浙西的红土地
辛勤的劳作换来土地的馈赠,我庆幸自己一直没有离开过土地。上班之余,来到山脚,听鸟叫,看农田中的瓜果蔬菜茁壮地成长,何尝不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