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写作训练营的缘故,看了一些文章,或散文,或小说,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有种茫然失措的感觉。
小说风雅有趣,情节跌宕起伏,以看故事的心态看它,别有一番滋味。整个人如置身其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上下起伏。
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以求学的态度读之,犹如饥渴的少年突遇甘泉,不仅解了渴还吸收了精华。
说明文虽没有前二者的引人入胜,却也能带给人不少的收获。但书写说明文极为讲究技巧,若不做好编排布局,读者很容易打盹。例如,看一场打斗的场景,对于不喜打斗的观众来说,往往不假思索地跳过去。因为千篇一律。
而散文,文字优美,处处散发着袅袅生烟的气味。每次读散文时,我总有一种仿若仙女缓缓从天而降,美而雅。但我却总是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或许散文只是为了描述一种场景、一种感觉或一种心境罢了。
有时,挺钦佩这些散文作家,竟拥有一双巧手堆砌出一幅幅曲径通幽处的美景。
相较于这些人,我总感觉自己是个粗人,好比古代文人与武夫之间的差别。
我绞尽脑汁,也写不出那种意境深远的文章来。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看不懂。心若无半点墨,怎能做到输出呢。
这种感觉跟我最近的状态有点类似。这两天因为身体的原因,有所懈怠。对于写作的探讨有所止步,没有写作灵感,倒不如说已经写完了自己的经历,接下来无所适从。
在精读训练营的三本写作书籍时,作者都提到了一点:写作,不是有了灵感才写,而是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灵感一蹴而就的。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最好的灵感来源。
貌似读懂了三位作家的意思,却又似懂非懂。这或许就需要实践加思考才能抓住其中深意了,也才能做到运用了。
蔡淇华老师说,一辈子太短,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学会从别人身上挖掘故事。就像蒲松龄为了写就旷世之作《聊斋志异》,摆摊于小街旁,茶水和小米粥侍之,款待来往行人,听取各类奇闻异说。
果真如此,最近的确感觉自己经历有限,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我或许做不到像蒲松龄20年如一日的执着,但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随处可见他人经历。自媒体文章的发展,想要学习别人优质文章还不容易吗?
弘丹老师曾说:学会拆解优质文章,能够快速提升写作能力。我发现,在拆解过程中,不仅能提升写作能力,还能获取灵感,而不用整天纠结于自己那丁点经历,绞尽脑汁构思写作主题了。真实一举两得啊!
写作犹如泉眼,当我们找到了泉眼,打开了它,慢慢地就能滴出甘甜纯净的泉水来。在日复一日地复利效应之下,泉眼口越来越大,泉水越来越多,最后呈现喷薄之势。
大概,许多文豪就是这么熬过来的吧。
我现在正爬行于写作这座金字塔的最底层,仰望闪闪发亮的塔尖,只有崇敬与向往。踏踏实实打好基础,不求快,只求稳。
正如我们这一生虽短暂,但只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总有一天,也能抵达我们人生中的金字塔尖。
人生如棋,愿你我为卒,行动虽慢,也不后退一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