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林出发,一路向欧洲大陆的高地开去,过了慕尼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绕山路后,就来到了位于奥地利中部的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路两旁连绵的山峦随处可见,最近的高峰是翁特峰(Untersberg),海拔1973米,距离市中心仅5千米。
萨尔茨堡是一座山城,市内有多座原始的山丘,包括要塞山(Festungsberg,542米)和蒙西斯山(Mönchsberg,540米)。城里巴洛克风格的房子和城堡,在群山环绕中,围出了一个如母体般温暖的小世界。
在萨尔茨堡开车,很容易会联想到重庆,只是这里没那么多的人和车,只有路两边可见的一个个绿草地或森林中的村庄和山脉而已。这是欧洲绿化覆盖率最高的中心城区。
有河流的城市是灵动的。一条总长225千米的萨尔茨河流经萨尔茨堡,河上架着的一座座桥把城区和萨尔茨堡连接在一起,也给城市增添了不少灵气。
萨尔茨堡坐落在要塞山上,是萨尔茨堡城市的标志,要塞长250米,最宽处150米,是中欧现存最大的一座要塞。古时候的军事重地现在变成了最好的观光景点。坐着缆车,几分钟后便可登顶。整座城的旖旎风光一览无遗,美不胜收。城堡里有木偶戏展览,讲述城堡的前世今生和萨尔茨堡的传说。有个博物馆,展示着过去皇族的生活面貌。还有个演奏厅,直至现在还时有音乐家在里面开音乐会。在城堡里,天气好的时候轻易可以逛上大半天,走累了,在城堡的咖啡厅喝上一杯歇歇脚再继续。
来萨尔茨堡,主要是想来探朋友,接着去阿尔卑斯山。这个行程磨了两年才成行,主要是因为阿姆斯特丹和萨尔茨堡之间没有直达飞机或火车,中转实在贵又太麻烦。好吧,我就是那个不想长途跋涉就能看到人间美景的懒散旅游者。
没想到磨人的萨尔茨堡,却带来了很多的惊喜。这是个有着莫扎特的萨尔茨堡,是座音乐之城。
每年一月的莫扎特周和八月的歌剧节,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时节。听当地人介绍,歌剧节那个月,小小的萨尔茨堡涌进了成千上万的歌剧迷,前来欣赏来自世界顶级的歌剧演出。
这个人口只有16万人的小城,接待能力是有限的。在旅游旺季,常发生游客比本地人还多的情形。游客汹涌而来时,萨尔茨堡人会很自觉地或外出度假或尽量避免去城中心,以让这些前来朝拜的游客更好地享受这座城。
在萨尔茨堡,不能不提莫扎特。莫扎特生于萨尔斯堡,除去在维也纳的时光,他在这里度过了他大半生。
他的父母生了7个儿女,唯一存活下来的两个,莫扎特的姐姐娜娜儿和莫扎特,都成了音乐家。娜娜儿虽然也是同样有着相当高音乐素养的音乐家,但无奈只能生活在音乐天才莫扎特的盛名之下。
莫扎特的伟大不仅仅来自于在他的高产和极高质量的音乐作品,还来自他的音乐天才和创新。他是第一个用德语写歌剧的音乐家,打破了先前只能用意大利写歌剧的局面。此外,他还富有斗争精神,对于压迫在他头上的势力,他敢于去挑战。为了自由和更好的创作环境,他至死都没停下过追寻的脚步。
这位天才音乐家英年早逝,且一生中大多时候均是穷困的。他的死因至今仍有多种传说,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莫扎特传》里的版本。电影中的故事,让人感叹连上帝都妒忌莫扎特的天才。
这位传奇的天才音乐家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喜爱古典音乐的人们。萨尔茨堡也刻着莫扎特的烙印。
他的出生地成了博物馆,在离城堡不远的的市中心粮食巷9号。这个普普通通的三居室,现收藏着莫扎特的创作手稿,钢琴、头发等物品,房子虽小,但还是涌进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离开莫扎特出生地博物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到莫扎特的周边商品,巧克力、杯子、袋子、和衣服等等。漫步到广场,有个Tomselli的咖啡馆,是莫扎特先前常来光顾的地方。那里咖啡、茶和蛋糕都不错。在市区逛累了,可以在这儿歇歇脚。
莫扎特之于萨尔斯堡就好比卡夫卡之于布拉格吧。一座城市,有了这么被历史铭记的一个人,整座城都可以沾光了。千千万万的后来人,承蒙他们的光环,也能混口饭吃,这何尝不是一座城某种历史的意义所在呢?
他去过的咖啡厅,他常演奏的教堂,他拉过的小提琴,甚至一撮头发,都成了宝贝。
除了无处不在的莫扎特,城里还随处可见的街头音乐家。他们或拉着小提琴,或弹着古典吉他和手风琴,旁边摆着CD和摊开用于收零钱的琴盒,忘我地弹奏着优美的音乐。一些步履匆忙的路人,听到琴声会为之驻足片刻,赏完一曲,报以掌声,投下几个硬币,再继续赶路。
说萨尔茨堡是音乐之城,还因为《音乐之声》。电影的原型和取景都来自于这里。音乐给萨尔茨堡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特色。
另一个惊喜,是住在朋友家,给了我们绝好的机会,进一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
巴伐利亚风味的餐食,是大块吃肉和大口喝酒。晚上吃完女主准备的炸火鸡肉后,便开始欣赏小姑娘钢琴,一听,正是莫扎特的曲子。孩子们8点多就去睡了,大人们这才开始了开红酒聊天的时光,一不小心就聊到半夜。男主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们住在萨尔斯堡城外20公里左右的小村庄里。这个村只有15户人,全都是3年前的自建别墅。说是村,其实是想避开城市的中产家庭自己围筑的生活圈子。15户人散落在一条环形的路两旁,邻居间没有在荷兰高达1.8米的围栏,很多花园间都是相通的。连通的花园,绝对需要非常和睦的邻里关系才可能实现。
几个村庄之间,有个教堂,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基督教徒。孩子们戴着十字架的项链,床上的墙上也挂着十字架。Andy告诉我们,曾几何时,这里每家的屋顶都挂着一个十字架。但自从全球化的风吹到这里,大量的土耳其人也搬到了萨尔斯堡,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城市低等劳工的空缺。但也因为信仰不同,学校的教育也随之改变了。孩子们被教育不要过于宣扬自己的宗教,相反地,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信仰。更糟糕的是,学校里所谈的信仰和传统,与他小时候所学的,已经大大不同。“他们有信仰自由,但为何逼迫我们去迎合他们呢?我不理解。”Andy这样轻微地抱怨道。
朋友家的花园有一个温室,种着一些番茄和黄瓜。后花园还有一个用木板围起的菜地,种着些卷心菜。我们早餐和晚餐的沙拉,都是来自花园自种的瓜果,实在是非常美味。我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番茄。
这十几平方公里的村旁边,是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一直绵延到很远处的森林,森林之后,就是山了。一路上几乎所有的村庄和社区都是这样,实在是世外桃源一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萨尔茨堡人是幸福的,他们热情而友好。不知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或是音乐,让这座城市那么地平静而祥和。他们在这群山中,把守着阿尔卑斯山的关口,静静地散发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慕名而来的人们。时光或许在慢慢改变着这座城,但萨尔茨堡不像北京上海那般着急着蜕变,也不像巴黎般强烈抵抗着外来的风,而是以某种柔的力量,把新的力量也吸纳并蓄并与之和谐相处。
1996年,这个风情的小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有机会来到慕尼黑,可以过来看看欧洲风情的另一面。如果已经为了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那更要来萨尔茨堡看看。这是莫扎特的音乐之城,值得你为之停下匆忙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