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款产品的研发,应该是在2010年左右开始的,因为我记得研发结束,乔布斯就挂了。我对产品开发的认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所以开发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当时和现在比简直是天差地别。其实在那之前将近1年,产品思路已经开始的,当时并没有引入cpu,而是硬件、fpga和上位机,当时我对示波器了解都不是太多,谈何方案架构上的思考,确实当时什么都不懂,心存侥幸,认为可以边做边了解产品、逻辑、功能和如何架构。
-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二次开发并没有作为首要考虑的功能,当时很强调界面好看,体验非凡(iphone正大热,体验被提升到很高的层面,团队内部也都觉得很酷,也有说要沿用仪器面板的做法,实际是不同的产品形态不能这样照搬),产品的架构也没有因此进行足够的规划,技术的选取,包括工作量的重心都有所偏差(偏差是相对而言的,需求没有加入那么在实现上针对这样的需求给出对应的实现并非不合理的)。在界面和高级功能上,我们一开始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而其实软件的可用性和二次开发应该是双重并举的地位,甚至,从用户功能的使用和反馈频次上看,二次开发应该优先于高级功能。
- 当时我也研究过一点qt和c++,觉得团队掌握、使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只是从产品的角度,用户也不会介意你用什么语言开发。当时看了java的swt和swing,为实现足够的功能和性能,还是选用了之前在上位机都没有采用的swing。其实用qt还是不错的,可以兼顾二次开发dll对c++方面的要求,也有可实现跨平台,还将有一定的技术延续性,那时本该可以预见的,因为TDS正好也在开发中,也是qt,如果我们也使用这么技术,在团队内部可以共享经验,甚至在今后的嵌入式项目中,可以得到发挥。
- 从2通道到4通道到20M到手持到笔式,一路系列化的开发,而在二次开发的方面,我们也曾发布,基于上位机scpi指令的方式,客户的反响比较一般,我们自己似乎底气也不是很足,这种情况比较尴尬,走错了一步是需要尽快退回来,还是等一段看看效果,还是等得太长,还是在惯性上新项目就优先于现有产品的维护和改进,特别是这种改进的反馈是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得出的,而不是来自于经销商订单的直接诉求。
- 现在来看,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并不小,所用的技术在团队中掌握的程度很低,再加上当时的代码并没有很好的剥离出针对这个切面的逻辑,年久失了解。
关于某产品第一代的反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所经历的大数据平台发展史(三):互联网时代 • 上篇http://www.infoq.com/cn/arti...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