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明显感觉到视力下降了。原属视力范围内的物体变得模糊了,对于光亮的事物和在视线移动时更为明显。眼睛容易疲劳、干涩。
而在五个月之前的体检时,我的双眼的视力是1.2。
我不清楚近视的标准,凭感觉现在还不至于归为近视,需要佩戴近视眼镜,但毫无疑问视力明显下降,朝着近视的方向更近一步。
原来一览无遗的世界,突然变得有些模糊,不仅生出灰暗的感觉,还觉得世界变得狭小了。
这或许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但是我却很有些介怀。并非觉得有碍我察看美女或是欣赏美景,因此怅然若失,而是觉得原本拥有的东西突然失去,一种失去了不再回来的失去。
相较其他机体的衰弱,眼睛于我而言,显得尤为不同,不只是视力受损,对于我的心理也是有损。
我视力的下降,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用眼过度。在过去两年,我阅读了超过150本书。睡觉半夜醒来睡不着,我会打开Kindle看一会书。当时觉得把光线调暗一点,时间不是太长,应该问题不大。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还有就是连续长时间阅读,也是特别有损视力。我有时候一周内每日阅读时间达5-6个小时。加上工作上面对电脑的时间,偶尔刷手机的时间(实际上我一直克制自己看手机,用在其上的时间并不多),眼睛负荷非常之大。
或许还可以说,视力受损跟年纪增长也有关系。对于我,这点毫无疑问的。即便不是机体衰弱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上觉得年纪越来越大,想要努力多看点书的想法催逼的结果。
当我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读该作者的其他书,直到一气读完所能便利获得的该作家的所有作品。我就是以这种方式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毛姆、海明威、巴尔扎克等系列。
这种阅读的方法,也是受启发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给妻子安娜的建议是,读书最好集中阅读完该作家的所有作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了解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也就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
我折服于某个大师的作品,心里将他认定为我最喜爱的作家,可等我看另外作家作品的时候,我又再一次沦陷。
这让我觉得幸福,又觉得自己浅薄,更觉得:天啊,还有多少好书我还没有读?!时间啊,我的时间都干什么去了?!
是的,两年前,我就表现出对于时间的焦虑,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它才是生命最大的财富。
我终于年届四十。但不用说,到了四十也不意味着有什么东西突然发生了变化,既不至于以这一天为界一下子突然老态龙钟,又不会马上聪明过人,无非产生一点点“奇怪呀”这样的感觉而已。——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
我的感触要比村上浓烈的多。毕竟村上春树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两本畅销书《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
出于时间上的焦虑,我把闹钟设定为早晨五点半,我开始跑步或早起读书。我想,有好身体的支持,就能更好地利用好时间,如果健康能延年益寿的话,那就能尽可能长地拥有时间。
过去浪费的时间,我用现在和将来来弥补。即便我不会突然发生什么变化,变得聪明起来,但是至少我用心地对待生活,把时间握在手上,让它在我的意识之下流逝。
基于这样的信念,跑步也好,早起也好,我都算坚持得不错。现在想想人能否在一件事上坚持下去,事情本身的难度并不是最为关键,最能发挥作用的是内心持有的信念是基于什么样的支撑,那些支撑牢靠性最为重要。
拿我为例,如果单是为了身材去跑步,大概我坚持不下去,我能坚持是出于珍惜时间,想要铸造一种将一件事情进行到底的决心。如果跑步这件事上我能坚持,那么其他事情我也能坚持。
可就在这新年伊始的时候,视力的突然下降,我感受到一种东西咔嗒一声从体内脱落,坠入无底的黑洞之中。倒也不至于绝望,只是觉得原来依仗的趁手好用的武器,突然豁了一块,不免惋惜沮丧。
生命的前行就是滋生和消退交替的过程,最终连生命体也要消失。我不曾体会到的从前那些从我生命里消退的东西,它们悄无声息地消失,不被察觉,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去获得去拥有,而不太留意失去。
因为会失去,才会珍惜。因为珍惜,才富有意义。生命也许就正是循着这样的心路历程前行。愿我们的人生,失去不会早,珍惜不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