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接受孩子】
金句摘录: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真的接受孩子,除非他符合我们的标准。所以,我们接受的是这个人,还是自己的标准呢?
️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可能是通往我们自己内在的一条线索,都可以变成一次自我认识的机会。
️当你发现不能接受的真相时,你可以找个机会,向孩子分享,告诉他你不能接纳他的一些行为,以及不能接纳的原因。然后,你们之间可以达成一种约定,看看他怎么做可以帮助到你。你也可以借此机会去倾听他,让他告诉你那样做的理由。邀请他分享一下喜欢玩手机的原因,说一说为什么会做出那些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不管是什么,我们都不要去评判和指责,去看看这些行为背后的渴望。
️当我们学着接受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学着去接受他们自己。如果我们有很多不能接受的部分,也可以学习去接受自己的“不接受”。试着敞开胸怀,打开双臂,对你的孩子,对作为一个生命的他,你是完全接纳的,并且对他拥有的无限可能性保持尊重。你不知道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因缘,拥有怎样的潜能。
️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你可以不接受,甚至表示你的不喜欢,这是很重要的。同时,你也要接受自己的喜好厌恶,跟孩子分享你在乎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他们会知道你的感受,了解你的界限。
感悟反思:
️做练习:分别写下你所接受与不接受的孩子的行为,去感受,看看会有什么收获,再看看这些行为,哪些与你有关。不妨了解一下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渴望。
不能接受的行为以及带来的感受:
1.孩子从小到大和奶奶睡,不愿意和爸妈睡,从出生只和我们睡过2-3次(感受:无奈、内疚)
2.都上一年级了还只喜欢玩玩具,思想很幼稚像3岁孩子(感受:无奈、焦虑)
3.总是要人陪着他一起玩(感受:烦躁、担心)
4.不爱收拾自己东西,弄的很乱(感受:烦躁、担心、自责)
5.脸皮薄,不扛批评(感受:内疚、担忧)
6.动不动哭,没有男子气概(感受:担心、生气)
7.粗心:忘记带作业(感受:生气、烦躁)
8.生活自理能力差(感受:懊恼、自责、无奈)
可以接受的行为以及带来的感受:
1.喜欢画画、编导,专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创作!(感受:喜悦、欣慰)
2.喊他写作业,包括做事情都会听话(感受:欣慰、感恩)
3.在外性格活泼,比较独立、有领导心(感受:惊讶、欣慰、开心)
4.抗挫能力还行(感受:欣慰、放心)
5.内心善良有爱,看到小动物小baby 都会很有爱(感受:喜悦、温暖)
6.活泼开朗、单纯乐观、有正义感,有爱心,很容易知足(感受:欣慰、喜悦)
7.孝顺,有礼貌懂事(感受:欣慰)
️看了一下不能接受孩子的行为,正是我自己身上不能接受自己的行为,比如孩子不符合年龄的幼稚,其实我自己都35岁了,也很幼稚,喜欢娃娃那些。还有不爱收拾东西总是弄得一团乱不就是我们父母也是这样,另外性格比较胆小又觉得遗传了我有点内疚,还有一些行为习惯的没有养成主要是小时候对他陪伴太少。并不是孩子本来是这样的,而是我们让孩子变成了这样。另外孩子能接受他的行为也都是我们有些地方引导的很好。
做了这个练习,更加感受到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当然任何外面的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不是我们不能接纳看不惯这些行为,而是我们自己不接纳自己。只有从我自己的源头改变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改变。接纳自己,是第一步。最近听到一句特别经典的话,什么叫“开悟”,什么叫“修行”,开悟”就是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修行”就是改正缺点,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