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鲁豫的一则采访,杨丽娟,一个沉了灰的名字被抖擞了出来,重新出现在大众的的视野里,至于她的故事得用“long long ago”来开头。
1994年,杨丽娟,16岁,她梦见了刘德华,一场梦自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辍学,不社交不工作,专心致志追刘德华。
她曾经说过,我这辈子,就喜欢他(刘德华)一个人,这份爱,恕我直言,令人恐惧。
2003年,父母为满足女儿追星的心愿,卖掉了家里的房子,一家人搬到了每月400元的廉租房。
2007年3月25日,第三次赴港的杨丽娟终于可以与偶像近距离接触,还被安排上台跟刘德华谈话及拍照。可是次日,一则杨丽娟的父亲跳海自杀的新闻将刘德华推向风口浪尖,父亲留下了七页遗书,责骂刘德华自私又虚伪。
年纪浅时初读来,会觉得这是一个平凡人家的悲惨故事,可现在再回首,这分明是严重的道德绑架,明星没有与粉丝见面的义务,而用舆论逼迫的手段对刘德华也产生了不小的困扰。
明星无条件地纵容会让自己沉入无底深渊中,接受了一个杨丽娟,就会有千千万万个杨丽娟涌进来。她的父亲说,不就是见一面吗,你知道我的女儿付出了多少年的青春,但是他不理解的是,刘德华想告诉他的粉丝的话,如果就靠一种单纯的偏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算什么人生观,那所有人都不努力好了,原地撒泼打滚,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其实,杨丽娟的偏执也非没有理由,从她的家庭教育就能看出端倪,她年少不懂事,父母年纪一大把了,也跟着疯狂?南方周末曾经写过一篇杨丽娟的人物特稿,其中说道,杨父中年得女,宠爱至极。对女儿有求必应,面面俱到,纵容自己的女儿辍学,提前退休照顾在家的女儿。
杨父这一生,因为爱,也倾尽了全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节制与底线的爱摧毁了一个本该幸福的家庭。
谨记,爱本是蜜糖,若过于放纵,便与毒药无异。爱过了度,就成了灾害。
无论是粉丝对明星,还是父母对孩子,都是如此。
有人说,她如果真的爱刘德华,就应该努力和刘德华站在同一个高度。而不是现在这样,拿着较低的工资,和母亲一起住在廉租房,拮据生活,或者起码是在努力着的,她没有。11年后的采访,她还在说,父亲的离世与刘德华的冷漠是分不开的,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非正式会谈》第五季第十二期,辩题是,熊浩老师说,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有一句诗这样讲,青春是化冻的沼泽,谁的青春都有困惑、迷茫、不知所措,前方没有光亮。自己一个人在往前走,非常孤单,所以年轻如你,如果发现生命里有个小小的缺漏,需要一个外面的光亮去弥补它,我觉得超级正常。
如果你喜欢一个偶像是非常真诚地,有一个真实的偶像是值得被歌颂的。你知道成年人的世界,到四五十岁,是非常可悲的,回过去看自己的人生,会特别坦诚地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演唱会现场所有的光都是给那个明星的,所有周围的我们都是周围一点一点,极小的光,如果你把偶像的世界当成你世界的全部,这是让人值得可惜的。
所以年轻人的成长,有一个微光在前面值得追寻,好事,但是你也要让自己变成光,以至于不要一辈子只是追光,有可能,你也是别人的偶像,给别人一点光亮。
是啊,在我看来,追星一直是个美好的词汇,我并不认同追星要与疯狂、偏执划上等号。追星不仅是追一个发光的他/她,而且是在追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鲁豫的最新采访里,杨丽娟说,如果重来一次,她不会这样选择了,可人生不会重来,也没有如果,买不到后悔药,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努力,踏实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可能现在会很痛苦,但未来,你一定会感谢曾经在痛苦中挣扎,努力的自己。
加油吧,希望每个年轻人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偶像而努力,希望每个父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节制爱与欲望,正确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