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2年,我同学报考中级职称考试,之前挂了两次,没有信心了。恰好有人打电话来告诉她,他们有答案,3000元一科。同学开始有些警觉,核对一下名字和身份证号码,对方报得一字不差。同学信了,打电话问我,靠谱不靠谱。
我说不靠谱,别去,世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但她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了钱,然后发现对方消失了。
再打电话来的时候就反复问我,为什么他们会知道我要考试、知道我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呢?
我沉默,如果每个人都善良,就不会有作奸犯科的人了。
2013年,邻居的儿子在监狱服刑。有人打电话给她,只要给他30万,她的儿子就能从监狱里出来。
于是她来咨询我这事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我很果断地告诉她不可能,要出监狱,除了刑满和假释,就只有保外就医。
现在要保外就医,除非病得严重到没有自理能力了,否则不会批准的。
她不听,带着律师跑去见了那个人,回来和我说,确实是个骗子。
好在她带了个律师,准备答应先付一半的时候,被律师拦下来了。
据腾讯守护者计划发布2017年三个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中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网络诈骗总案件数为25.3万件,涉案金额33.4亿;第二季度发生诈骗案件24.5万件,共造成损失49.3亿元;第三季度发生诈骗案件数量12.7万件,共造成损失金额44.1亿元。
02
那么是谁动了我的隐私?
2年前,一个朋友截了两张图给我,问我看懂了吗,图内文字我懂,大意是说,4000条信息400块太贵,最多300,问老板给不给。一番讨价还价后,最后300元成交。
朋友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说,某网买家信息被大批量卖掉了,其中有可能包括你的。
我恍然大悟又倍感担忧。虽然我不出名也没钱,但万一骗子骗到我妈那里就会出大问题的。
折算下来,我的个人信息就卖了7分钱。
前不久台湾释放了一大批电信诈骗犯。老大爷老太太们赶紧捂住自己的口袋,稍有不慎,就会被骗到倾家荡产。
03
至少你的信息还值得7分钱。但接下来的新闻则告诉你,不用花钱就能得到你所有的信息。你还想保密吗?互联网早已经让你一丝不挂了。
从11月15日至今,澎湃新闻连续曝光了全国多家政府部门将个人详细信息如农村低保户、贫困大学生等公布在网站上,包括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详细家庭住址。
有工作人员称,公布信息是为了让当事人核对信息是否正确。
确实是个理由。不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明确规定:
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即便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也应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意思是必须取得被公开者的同意,如果必须公开也要书面通知被公开者。
即使公开信息也应当有所保留,这样才能避免徐玉玉被骗学费身亡等类似事件发生。
除了政府部门的无意之举,其他非政府机构、组织以及个人泄露他人信息如何处置和杜绝?
04
在我们翘首期待各方重视解决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身预防。
为此,腾讯守护者计划提醒大家:
1、骗子喜欢找落单的人下手,尤其是独处时接到的信息,涉及转款一定要反复确认;
2、节假日是高发期,特别防范突如其来的“惊喜”;
3、高危号段要记牢(400、170、171等),这些号段非熟人一定要警惕;
4、智能手机一定要安装安全软件,不点陌生链接或诱导性链接;
5、事发之后,第一时间应该选择报警,不宜沉默;
6、仿冒公检法、仿冒熟人、高额购物返利等诈骗需要尤其警惕;
7、网购时,不要向任何陌生账号转账、汇款,同时不要轻易打开社交软件、短信中的网址链接,更不要在这些网页中输入银行账号、网购支付账号、密码。在遇到网购退款等电话、短信的时候,一定谨慎核实网址链接,以免登录钓鱼网址,导致资金被盗刷。
8、信用卡背面三位数字是每张卡CVV2的验证码,有了它卡就能被复制,所以任何情况下不要透露给他人。
一旦出现信息被泄露了,能换的卡和密码都换了吧,不能换的就提高警惕。毕竟骗子招数虽多,却还是漏洞百出。
比如,孩子在学校出事了,为什么不是班主任电话联系你,而是一个陌生号码用短信通知你呢?打电话和班主任确认一下就可以破解招数。
发的陌生银行卡号和名字却用“10”开头的平台发送,一看就知道假的。
在信息社会里裸泳,穿上泳衣防骗才是王道。重点就是捂紧钱包!捂紧钱包!捂紧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