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最忙的是初一,最热闹的是元宵节。
我们这儿一般不说元宵节,都说是十五十六。初一忙着拜年,一年了,街坊邻居走动走动,融洽一下关系,都要前去打个招呼;十五十六就不一样了,纯热闹的,热闹得五彩缤纷。
十五十六有玩艺儿。所谓玩艺儿,就是我们所说的扭秧歌儿,踩高跷,舞狮子……这些都是民间艺术,十五十六都会精彩亮相。
我们村儿是扭秧歌儿。在入冬就开始筹备了。扭秧歌儿是要会唱的。我还记得两句:清晨起来冷呵呵,我到厨房去刷锅,大锅刷得明似镜,小锅刷得赛铜锣……这些唱词是要提前学,提前练的。每年扭秧歌儿的队员都要更换替补,刚入冬,教唱的老人们有空了就召集村里七八岁到十二三岁的男孩儿来学唱。女孩儿是不让去的,人家也收,但家里人不让去,说女孩儿抛头露面的不好。村里有个男孩儿,七八岁就开始学,因为唱得好,长得俊,出场次数多,成了秧歌儿队里的元老,在村里还有不少粉丝呢。尤其看到他在演出时和村里那些有头面的人低头说话,说他是第几个出场,就觉得他比同龄人厉害多了,像办大事的。
不过记不住唱词儿也没关系。秧歌儿队里有个老傻,谁忘词儿了,老傻就会跳出来说笑话,引得大家哄笑起来。唱词的趁这个机会绝对有时间把唱词儿找回来,要是还找不回来老傻就再说一个笑话。我不太喜欢听唱词儿,文绉绉的,内容大多是婆婆虐待儿媳妇儿。老傻出来就有趣得多,即使是听了很多遍的段子,也还想听,或者是想跟着大家一起笑笑,所以每一次都暗暗盼着唱词的想不起来。据说老傻的人选可不是随便定的,要选那些头脑机灵的。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唱秧歌儿的娃娃也都到了不惑之年,据说那个村里粉丝最多的,就是唱得最好的那个男孩儿一直待在村里,养家糊口,尽职尽责;那个老傻却跑遍了天南海北,早就是百万身价。
扭秧歌儿是要穿戏装的,每年要更新,都是村里人凑钱买的。一进腊月会首们就会挨家挨户收会费,大家也都乐意给。一般按人头三五块就行,大家都拿十块二十的,有做生意的拿得还多。会首们把收来的钱张榜公布,用几张大红纸请村里写字最好的人写好,贴在玩玩意儿的地方。那地方人多,认字的人都会抬着头看,说谁家拿了多少多少钱,心里老觉得拿钱多的人就是有钱;少拿也没啥,都能理解。大红纸贴在墙上,红彤彤的,也增添了不少年味儿。红纸上还写着一项一项开支,分厘不差。扭秧歌儿用不完的钱会买花鞭,今年用不完会积攒到下一年。一般这钱都会一年一年攒着,谁拿着大家都放心,到最后只会多不会少。我们这几个村信仰火神,收到的钱都是火神爷的,谁敢贪一分半厘?火神爷要是知道了,还不发威降灾?神仙可是什么都知道。大家也都特虔诚。
拜过了年,串过了亲戚,就等十五十六了。中间这几天像喘歇一样,村里有点儿安静。偶尔从村委院里传出来几声锣鼓,大家都知道那是在练唱秧歌儿,稀稀落落没几个人,不一会儿也就散了。
大家知道最精彩的要等到十五十六演,那时候人多。演出一般选在村委会大院,火神棚前……有时还会流动演出。天刚麻麻亮,锣鼓就敲了起来,既是让演出的人提前去化妆准备,也是吸引大家都去看热闹。
太阳刚一出来,大家就都全吃过早饭过来了,嘴里还砸吧着饺子,空气里还弥漫着饺子香,大伙儿全都撸起袖子敲打起来了。过大年就是过大年,人悠闲,吃得还好,锣鼓敲得蹦蹦响,尤其那些小伙子,胳膊上的肌肉突突的,把锣鼓敲得小孩儿都得捂着耳朵。墙根儿蹲着的老人们边听边叹服,还七嘴八舌议论:当年咱村那个谁敲锣鼓可真是一把好手,一眨眼功夫,又换几代人了……
大姑娘小媳妇儿这天也会出来看热闹。十五十六谁都不许做针线,连剪刀都不能拿,据说要不到老会得忙病,至于啥是忙病谁也不知道,反正不让干活儿,大家也都乐得清闲。
扭秧歌儿在锣鼓声中开始了。闻着空气中烧香的味儿,放过鞭炮的火药味儿,掺合着饺子味儿,好想让时光停在那一天。吃得又香又饱,玩儿得又酣又得劲儿,又没谁催着去上学,更难得是,兜里还放着磕头换来的压岁钱,有钱就有底气,这是一年中最富足的时候。
看唱秧歌儿的把戏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小孩儿是不喜欢听哼哼唧唧的秧歌儿的,他们的心思全在场外。场外有卖大米团的,五香瓜子儿的……等吃完大米团吃过瓜子口渴了,还有又粗又甜的甘蔗,咬一口,直流汁儿……吃了这样吃那样,顾不上看戏。偶尔听见里面老傻打岔,大家都哄笑起来时,就猫着腰从人缝里钻进去看,老傻的岔也基本上打完了,又觉得没啥意思,就又钻出来了。在外面还吃还买,直到把口袋儿吃得见了底儿,压岁钱花得光光的,才甘心。
就这样,钻来钻去,不知什么时候扭秧歌儿的散场了,场外的人还没有走完,已经有人吃过晚饭又来了,专等放花鞭了。花鞭,就是平时所说的鞭炮里面多了钻地鼠,钻天鼠和花树,放的时候人要跑得快,这样不仅噼里啪啦的气势宏大,而且还会有钻地鼠钻到人群里,火蛇似的,人群中就会一阵惊叫。往往是虚惊一场,不伤人。不过有火星,可能会烧着衣服,我小时候曾被烧过一次棉袄,自那以后不敢再往前凑,总是远远地站在人群外面,听着响声,看着钻天鼠在天上呼啸着,盘旋着。花树流光溢彩,如同栽在地上一样,每次我都是从人缝里看。我最喜欢看花树,不知是不是因为盼望着看花树,心里每年都格外盼着过十五十六。
花鞭放完了,人们也渐渐散去了,那放花鞭的在街里跑了无数遭,仿佛跟空气摩擦似的擦出了一年中最浓的年味儿!小孩儿舍不得回家,顺着放过花鞭的地方找没燃的炮仗,谁要是捡到一个,大家都会羡慕他。为了能让自己也捡一个,就借着月光在一堆炮仗皮儿里刨啊刨,希望有个意外。
十五的月夜清凉,月光下火神棚里点着老粗的蜡烛,还有永远焚不完就有人续上的香火,供桌上放着各色水果,还有村里善男信女送来的饺子,供桌下的火盆里烧着大大小小的黄元宝。
夜深了,村里静下来了,神棚里的蜡烛一闪一闪的,火盆里的元宝灰还温热着,火药味儿、饺子味还在空中弥漫……低头看时,炮仗皮儿里好像真有个没燃的炮仗,正准备伸手去捡,感觉有人在肩上拍了一下,抬头看时,却惊愕地发现,自己虽未长大,却已变老,小时候的黄毛丫头,已是皱纹布满眼角……多少韶华,在记忆中已如夜一般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