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社会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差别,是中西方孩子成长环境的区别,也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的思想行为区别的根源
前阵子和瑞典新认识的朋友们一起参加了家庭聚会,三个家庭一共是五个孩子,小的六七岁,大的十来岁。在回家的路上,老公跟我闲聊问我:“你看那些在这里长大的孩子,虽然父母都是中国人,孩子也没有混血,可是为什么一看就觉得和国内的孩子长得不一样呢?一看就明显感觉是在国外长大的。”
我愣了一下,一想,好像也是这种感觉哦。这边的孩子看着就是感觉不太一样,可是人家父母都是中国人呀,也没有血统关系咯,到底是哪里不一样呢?
想想过来一年接触到的所有孩子,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这些孩子好像都不大怕人。害羞一点的也会看着你微微笑,大胆一点的能直接和你说话。或者你问他们,他们也会很自然的和你聊天, 很放得开,也很有礼貌,有什么想要的,会说,不能做的,告诉他们就听,感觉特别的简单、直接。
有一回我去学校接Amy放学,她正玩得起劲,被我叫着要走,一起玩的一个小朋友立马就跑到我面前跟我说,问我可不可以让Amy跟她们一起多玩一会,噼咧吧啦说了一长窜瑞典语,晕得我不行。
我很想让她们玩,但是我们不得不回家,我只好遗憾的告诉她说,下次吧。小姑娘很失望,但是也没有说什么,很不舍的紧紧的拥抱Amy。说明天我们再玩吧,然后礼貌的也跟我说了声再见。
我想同样的情景在中国很少吧,试想一个外国人如果上学校接自己的孩子,别的小朋友很少能在没打过交道的情况直接和一个外国人说自己的需求吧?孩子跟陌生的大人本来就有一定距离感,更何况还是一个陌生的外国人。
但是这样的情况在这边的孩子身上好像完全没有。刚送Amy上学的时候,总有小朋友见我去接她的时候单独跑过来和我说话。可能因为我是一个新来的外国人,小朋友会比较好奇,会说:”嗨,我叫***,你叫什么名字?“或者跟我说:“你是Amy的妈妈吗?”又或者问我:“你是从中国来的吗?”这样的小问题,我真的被这些可爱的孩子惊到了!
哇哦!他们怎么一点都不怕人?当我的孩子还在小心的观察周围环境慢慢融入的时候,他们居然自来熟的跟我聊起天来。太不可思异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所有孩子的成长的结果是跟环境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来看看瑞典学校的环境是如何的不同吧,不论是硬件条件,还是教育理念和人为因素,跟国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去年我们过来Amy刚好读学前班,现在升到一年级。从学习任务来讲主课时间非常的少,这样就会有很多游戏时间,不管是集体安排的户外时间还是室内的自我游戏时间,整个非学习的时间都特别长。
起初让我很不适应,不光学校上课时间短,并且还几乎没有作业!这样太吓人了好不好,在国内没有作业怎么可能!成天玩儿不玩傻了吗?
今天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山上认识植物,明天带着去看电影,后天带着去滑冰,再后天去博物馆,还有一次是直接带着一群小朋友去麦当劳体验自己买东西吃。
所有小朋友一起跟着两三个老师到处跑,没有专车也没有专用场地,跟普通人一样,坐着公共汽车排着队买着票,唯一不同的是陪伴他们的是老师和同学。
我除了感叹还是感叹,要知道这样的教育理念看上去成天就是玩,但是背后教给孩子们的却是让他们在平等的状态下感受社会,体验社会,而不是在父母的超级关爱下去了解到的社会,并且学会协同合作也学会独立自主。
在所有过程中,孩子没有因为他们是小孩子,是集体出行而有任何的特权,相反,他们要随时跟随好大部队,照顾好自己,不让自己出意外的情况还要好好玩好好吃(吃的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所以有时候还经常分享各自的食物)。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惧怕社会,不惧怕陌生的环境,学会适应的情况下,开发的就是强大的好奇心。每次只要有这种出去玩的活动,我们家娃从一开始的特别开心到后面的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太平常了,如果有集体外出的活动那只是说明今天多一个项目而已。
然而在国内,一年孩子们集体出门的机会也不会超过四次吧,也许根本不到四次,在我印像里面就是春游秋游,年终可能有个汇报演出什么的。并且出门都是专车包车出门,或者是父母带着送到专门的地点,不光是包车还要包场。
即便这样,孩子们也照常特别的开心,因为不用上课,还能到一个新的地方这么多人一起玩,那当然是开心的呀。但是这样的出门孩子能得到的体会就会少很多,更多的好像是专门为了玩而出去玩的。
所以对比起来,国内的孩子离开父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太少,并且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他们十多岁。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习,在教室里面。
相反,在瑞典,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作业是不被允许的,对,你没有看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曾经我很担心的问过老师为啥我们没有家庭作业,老师很严肃的跟我说,在瑞典孩子们不可以每天做作业,这是不被允许的,好吧,坦白说我很震惊。
然后这样规定的背后是提倡父母对孩子们的陪伴,是让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有更多的亲子时间,而不是把童年埋没在成堆的家庭作业里面,至少在孩子们年幼的时候是这样的。绝对不会像国内那样回家就做作业,除了吃饭就只有睡觉的时间了。
除掉户外的时间,孩子们在教室内的自由时间也是非常丰富多采的。当到下午一点结束完所有课程以后,孩子就可以自由玩耍了,整个教室就成了一个大的游戏场。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发达国家的好处了,两个班除了有两个课堂外,有一个手工室,一个娃娃家的游戏室,还有一个是空的房子,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一个大厅,一个班20-25个孩子可以在五六个活动空间玩,就好像一个两百平的平层四居一样,不得不说太爽了。
玩具各种类型都有,不管是玩娃娃还是积木还是手工或者画画,全部都有,没有电动玩具。像乐高积木,手工编织机,画画的彩铅和水彩,娃娃家系列的是厨房、超市等,全部都是锻炼孩子们的动脑动手能力的,另外学校每个班还配一个IPAD专门给孩子们玩游戏。不仅这样,有时候老师们会用教课的大背投给孩子们放动画片看,实在是太幸福了。
在这样的条件支撑下,孩子们的个性和喜好得到了充份的发展,喜欢安静的孩子就自己画画拼积木什么的,像我们家的这个姑娘就喜欢玩娃娃家,几个好伙伴在一起玩得根本不想回家。
每次接她回家从来没有说立马就走的,总是要磨叽半天才舍得走。可是在国内,孩子们玩的时间太少了,从早上上课到放学然后还有补习班,焦虑的父母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孩子跟不上队,被同伴们落下。所以即便不想课外班的父母也不得不报班。
除了学校学习时间更长还要加上课外的学习时间,同样的年龄,在我看来,在最小的年龄里,国内的孩子学到的是更多的硬性知识,国外长大的孩子,接触更多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更多的发展自我。
从老师层面来讲,每一次从学校接Amy回来的时候,她都必须要跟老师很认真握着手说再见,然后一个拥抱。上课的时候呢,孩子们是坐在地毯上围成一个圈来听老师讲课的,感觉像做小游戏,不像在上课似的。这些小细节极大的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们的距离。老师绝对不可以打骂或者任何形式的惩罚孩子,只可以说服教育。
记得第一学期毕业,老师在班上发毕业证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在接过证以后拥抱了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接过证就直接走回了自己的坐位,那时候我们刚过来没多久,算插班,孩子还不能适应和教师这么近距离接触,对于拥抱这样的事情是有点不自愿的。
但是现在呢完全不这样了。就在前几天,我带她上超市购物,结帐的时候,她站我旁边很无聊的等排队。突然看到她的老师,她一脸开心的直接就冲了过去抱住了人家,把老师还吓了一跳,我也是很惊吓,心想这孩子干嘛呀,然后老师很开心的也回抱了她,两个人说了几句话,她就跑回来了。
从这样一个举动我心理就想这个孩子已完全不惧怕她的老师了。看到老师就像看到一个好朋友一样。要知道在国内的时候,虽然老师们都很亲切,但是孩子们和老师还是有一定距离感的,绝对做不到像现在这样子。
所以想想,老师这么重要的人,是除了父母陪伴孩子时间最多的人。她能让你的孩子觉得亲切没有距离,让孩子在更多的安全感和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习生活,这对于童年时期的孩子个体的自我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因为这样她可以有更多的好奇心能勇于去尝试各种体验。
所以我个人认为,国外生长的孩子,从感观让我觉得他们更开放,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之间更为亲近的感觉,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才如此的。
多么希望国内的孩子也可以更多一点时间走出去玩一玩,能够在成长初期有更为全面的培养,让童年更轻松一些,多感知一下社会,尊从个性发展,而非一味的追求高学分而约束了孩子的天性。
本文仅代表个人见解,如果有认同请记得点赞哦
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