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倜唐的第31号心灵馆
“当你想踢出这一脚的时候,你会因为什么而犹豫?”
1
每当我觉得生活有点糟心的时候,就去看看《奇葩说》。
我的经验是:当你觉得不如意的时候,就找机会看看这些辩论节目。
别人生活里的论题,往往比你经历的破事更糟心。
而我还有个毛病:就是对某个话题产生了观点,多半不会再中途改变主意。
比如第四季第9期,他们在讨论,父母提出和老伙伴去养老院,该不该支持?
基本上从头到尾我都是反方。尽管正方的理性思考,或许并不比马薇薇的煽情戏差哪去。
但我想的是,不能因为你说几句话,举两个例子,我就忍心让我爹妈受这个罪去啊?
如果父母岁数大了,有的关,你得帮他们把着。
但我想说的是,现场观众就太有意思了。
一会为正方摇旗呐喊,一会为反方眼泪汪汪,台上几个嘉宾一陈词,输赢就这么定了。
如果不是节目组刻意安排,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
爹妈是你的,人生是你的,所谓的KOL感染一下你的小情绪,爹妈的事也听别人的,过日子的事也听他们的。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挺拧巴的?
要是这么活下去,活着本身也是挺拧巴的一码事。
2
草根可以发声以后,很多人开始注意到一个名词: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简单点说,就是好的越来越好,坏的越来越坏,拥有越多的获得越多,拥有越少的获得越少。
贫富差距,分配问题,大多都能在这句话里找到答案。
而马太效应的消极意义之一在于:越是缺乏独立价值观,就越会被他人左右,最终丧失自我判断。
早几年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找一个叫留几手的微博大V评价自己的照片。
那时候人们还有一些娱乐精神,把被他毒舌当成一种另类的荣耀:被手哥痛骂过的照片才最有资格当头像。但说白了,没必要在意是因为捅破天也就是一张自拍的事。
但这两年信息量一爆炸,明显就不一样了。被“马太”的不只是一张照片,一个物件,而是日子的走向,生活的细微末节,方方面面:
“他说得对,我他妈就是生活在一堆狗屎里,我要找我的诗和远方。”
“遇不见对的人宁可不嫁,没错,只要心态好,40岁的姑娘一点也不老。”
“不讨喜的男朋友真就不如养条狗,开心最重要,不开心就是分手才对。”
“他说我事多这就是人格侮辱!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我们和观点提供者一起跌入了一个怪圈:对他们而言,出位的观点才能从平庸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对我们而言,出位言论却偶尔刺激了生活里原本被轻易压下去的负面情绪。
这时代信息量太多,又恰巧让很多人看不清什么是对错,什么适合自己的生活。
仔细想想,有没有哪些地方活的完全不像原来的自己?
哪些东西细想起来,除了引用一些给你洗脑的观点,就无从说起?
分了的手,绝交的朋友,真的全是你的本意吗?
侵略你的马太效应不过是时势使然,侵略你生活的方向,其实是你给别人开的后门。
3
越是在信息发达的年代,活出自己的样子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爸妈分不清那种食物是不是真的有毒,你分不清某件事的某种判断是不是正确。
最终你们都愿意宁可信其有,相信听别人的话一定能够吃饱饭。
但大家都忽略了,有清清白白做生意的,就有吃传销这碗饭的。
一个观点从诞生到被你看到,经历了多少目的性的洗牌,我们都无从得知。
守住你对一件事的基本认知、底线和自我判断,真就关系到活的好坏。
分享几个基本常识给你们: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引导你思索它的逻辑。上来就迫不及待告诉你真相和真理的,基本都是耍流氓。
商业逻辑有可能被颠覆,自我价值观只可能被优化。我承认价值观的优劣可能天差地别,但有些真的不适合你我。匹配度高才是最好的,优质的十字改锥,永远对一字螺母无可奈何。
突破你底线的说法,先慎重考虑,才去看它的逻辑。永远相信世界上有歪理存在,不然传销怎么洗脑,邪教怎么欺骗信徒?总要有一些东西应该墨守陈规。比如冷静不偏激,善良不作秀。
相信一件事或一种说法前,尽可能寻找更多依据。紫菜是不是塑料袋做的,有发言权的不该只有最先说的那个人。
像沉淀白酒一样沉淀外来观点,真理不怕放久了沉淀出杂质。三人成虎、剪辑造谣是老教训了,老油条们都不急着评论罗尔事件、周杰伦骂人事件,而是在等反转。这年头聪明人也会受骗,不同的是他们懂得积累教训。
原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点没错。
但一点也不值得你在自己的人生里给他造个神像,奉为神祗。
玫瑰未必是最美的,心里有一朵野花,就让它开放。
和你说所有想说的话,你我一起为生活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