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大部分的粉丝是通过我写的英语经验关注到我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我是通过连载这个版块成为简书签约作者的。
我经常开玩笑,说写的那些英语学习经验不过是我领养的孤儿,虽然每篇更的很用心,但写这种东西,早晚有一天会写到无话可讲。
而连载才是我的亲生骨肉,无论养到它多大,我都心甘情愿。
初识连载
第一次接触“连载”这个概念还是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爸常买的一份报纸上突然开辟出了半个版面,每天刊登几百字的连载小说,还不够一个章节。
具体的小说名字已经淡忘了,但我第一天发现它时,就喜欢上了这种形式。
“爸爸,这个故事怎么没写完啊?”我问。
我爸就给我解释,“小说太长,一次登不完,明天还有。”
心心念念到了第二天,一拿到报纸,我就把“连载”的版面抽出来,坐在燃着通红火焰的蜂窝炉子旁,搓着冻僵的手,津津有味地读,一个字都不想错过。
连载之力
那种在精彩情节、紧张之处戛然而止的体验让人上瘾、失落,意犹未尽,有时甚至还会有一点点恼怒。
就像评书先生拍了一下醒木,道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随后观众带着遗憾和期待呜嚷呜嚷地散场,第二天茶馆里评书开始前,必定又“人满为患”了。
这就是连载的力量,它能恰到好处地搔到读者的痒处,“勾搭”着我们不断去追。
后来,我也开始写连载了。
浮躁之心便是连载之殇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浮躁的年代,任何事物都可以快餐化,包括文学。
鸡汤文、工具文、各类的八卦撕逼热点大行其道,最受欢迎的是“某某月我读了多少本书,推荐这多少本给你”,“大学四年,我是这样……”或者“听说你想……”等等这些烂大街的标题。
读者一看到带有连载字样的文章,总会刻意回避,他们心里清楚,自己恐怕是没有耐心读完一篇三千字的章节了。
有些连载,也在慢慢变得快餐化。爱情小说里,男女主角恨不能见面就铺床,铺完了就……
那种爱情发生前最美好的朦朦胧胧的暧昧,丝丝入扣的情节铺垫都被“偷工减料”地省略掉了,用东北话说就是上来就整。
人们越来越耐不住性子,什么环境渲染,形象描写,心理刻画,能省则省,他们知道大家要的是快一些,再快一些,情节发展得越快越好。
夹缝里的求生
连载的境遇让我突然想到了纸质书,如今正遭受着各类电子产品的强烈冲击,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
然而,仍旧有一部分人会花钱去买书来阅读,中国有,国外更多。
我觉得,他们和我一样,适应不了冷冰冰的Kindle,再美好的文字通过几秒的传输装在阅读器里,就丧失了那种“跃然纸上”的生命力。
他们更喜欢读的是经过排版、校对、印刷等等一系列程序走上市面,然后又落入他们手里的实实在在的一本书,好像那样的书才更完整。
连载作者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一定想过将来有一天能躺在床上,读着自己创作的几十万字,透过文字与曾经的灵魂“对话”,让回忆在一夜的黑暗中信马由缰,又让其在一朝的晨曦里泰然安放。
这,该是多么惬意和美好的一件事。
有的人可能难以理解这份“孤芳自赏”,本来读者没几个,还谈什么惬意?
然而这就是连载作者才会有的一种成就感和对未来美好的希冀,这是一份深沉,厚重的坚持,一份弥足珍贵的长情。
与所有连载作者共勉
在我所有公开的138篇文章中,连载有近100篇,英语学习经验只有20篇,然而,我的连载得到的喜欢数还不够英语经验的零头。
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辛辛苦苦写出来十几万字的故事,可能还不如别人一篇2000字的“咪蒙style”的鸡汤受关注。
大家一定对自己的付出产生过怀疑,甚至有人产生了一种悲观的论调——连载已死。
其实,这种现象不止存在于简书,全网皆是如此。
但是,简书上的连载小说专题有近32万的关注者,如果能保持稳定的更新,我相信总会有人看的。
我也一直在想,有人想靠刚开始写几千字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更有甚者花钱请人刷自己的连载结果被简书处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多么可怕啊。
没成签约作者之前,连载的主编也是签约作者一鸣有时打赏我的连载投稿,我真是受宠若惊。
他说,坚果君,你的努力大家都是看得到的。
对啊,可能你要写到十万字才能有人注意到你,坚持到五十万字,才会有人愿意读你的东西,等写到一百万字,你离成功真的就很近了。
总归,坚持下去就对了。
所以,我依旧会将写作的重心继续放在连载上,不管能不能实现有一天能出书的目标,但人只要有了愿望,总是好的
其实,现在也稍微有了点起色,每一篇的喜欢数平均能保持在5个,阅读量100多,有一小撮固定的读者每天等着我更新,这些都是从0走过来的。
我觉得这就是上天给坚持最大的褒奖,但这点微不足道的长进才不会让我满足,我还未写够。
相信很多人也会在连载上“一条路走到黑”,不忘初心,不违初衷,不背初意,不弃初己。
挖的坑,跪着也要填完,以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份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