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品德与个人成就
作者研究了美国200年来讨论成功的作品,发现前150年有良好“品德”的人更容易成功,这些品德包括——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等等。后50年,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及公关技巧。
作者认为近50年讨论成功术的著作很肤浅,谈得都是如何树立社会形象和技巧及成功的捷径。我不仅想到我们民族特色的成功学问:职场厚黑学,连横合纵的谋略,人玩人的权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民间公认的处事学问。靠个人魅力成功都斥之为肤浅了,让我们的人斗人其乐无穷的国粹情何以堪。
我想问题的根本,在于品德与成就誰主誰辅的问题。品德是取得成就的手段和工具?或者成就是良好品德的自然结果?换一个说法也可以是:人的幸福来源于个人的成就,还是来源与自己的人格。叔本华论人生的智慧时说,人幸福的来源有三:个人的人格、拥有的财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这三者的重要性依次降低。幸福的来源首先是人格,即人的健康、智慧、教养、气质、审美、道德品行;其次是人拥有的物质财富,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你的自由;最不重要的是外界的评价。
品德与成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虽然道德高尚的人完全可以不依靠外界,从自身中得到幸福,但这样的人必然谦虚克制、心地善良、行事公允,从事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结果,而是为了自己的善好,这样从事任何的工作取得成就也就不奇怪。
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与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思维定式是一份地图,而不是疆域本身,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与选择打造,我们透过它窥探万事万物。到一个地方去,如果地图有问题,结果可能南辕北辙,永远无法达到。
我们的地图可以分成两类:一种反应现实情况,另一类反应个人价值观。我们意识不到思维定式这份地图的存在,以为看到的是世界本身。其实我们思维定式地图像PS滤镜,外界的现实经过了渲染。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定式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是能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自我审视,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思维转换
上面的图片,有人认为是一位少女,有人认为是一名老妇,被告知画中隐含的另一个形象之后,很多人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思维转换,即某人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顿悟感。第一个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
人类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思维转换:地心说到日心说,牛顿到相对论,细菌的发现带来的医学进步,天授君权到民主宪政。
思维转换让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不论思维定式正确与否,都决定了我们的态度、行为,最终影响我们的人生。如果说行为和态度是一棵树的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进展。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品德成功论就植根于这样个假设之上——人类的效能都需要客观的原则指引。地域是客观的事实,地图是主观的事实。只有能够客观地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事实。这些客观原则根据人类历史盛衰循环得出,涵盖在世上主要的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里,如公平、诚信、正直、服务、潜能。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是不证自明的——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也容易: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堕落能换来持久的幸福与成功吗?
一个人思维定式越能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
成长和改变依赖于新的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
写下这个子标题之后我才发现,成长和改变是我微信公众号原来的名字。作者本意是说:我们需要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它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性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从而实现成功。上述这句话也是这本书要表达的主旨: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由內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维基百科对效能的解释是:效能(英语:en:efficacy)是指事物产生功效的能力,常用于通識教育、医学和药理学。作者认为个人的成长与改变,必然会带来外在的效能,或则说个人的成就。我认为,成长和改变的最大效能,在个人思维定式转换后的恍然大悟里,外在的效能有与没有都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