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一位女子,一碗粥,一盏灯,怀念儿时一家人的温暖……
儿时的腊八粥,只记得家里没有那么多干果,却用多种豆子,黄豆、红豆、黑豆、扁豆、绿豆、玉米粒、红枣、桂圆、芝麻,花生、核桃仁、糯米、等等干货放在一起熬制而成。也一样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我们在分享腊八粥时,父亲对我们谆谆地教诲,又在耳边萦绕。
“要读书,不管男孩女孩,知识会改变命运!”
我的老家在鄂西北,每年一入冬,就会天寒地冻。大部份冬天的时光,老人们都围着火炉烤火,小孩子们就在外面玩雪,或者拾些树枝烧火玩。而父亲母亲要操心一家老小的吃穿,他们没有太多时间用火温暖自己,总是不停的在收拾柴火,在储备粮食。一天的时间里,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的时间也很短暂,尤其是父亲,更是早出晚归。清晨出去,我们还躺在暖和的被窝里,晚上回来,我们已经进入梦乡了。
然而,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父亲瘦瘦的影子却早早地出现在回家的田间小路上,手里提着黑色的旧公文包,渐行渐近了。父亲那时是村里的秘书,他白天去村委会上班,做的帐本摞起来足有三岁半的弟弟那么高,上面流畅跳跃的数字,是那样的优美,就像不同姿势的小蝌蚪。我们最爱看父亲写字,他用毛笔写对联,用钢笔写信,他那种对文字的喜悦,使我们敬佩不已。然而,父亲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精神世界。为了一家人不饿肚子,他必须一早一晚在自家的田地里忙活。
眼看着父亲要进家门了,我们姐弟几人马上拿出碗筷,在桌上摆好,饭桌架在火炉上,火炉里的煤火冒着蓝色的火焰,仿佛是一个个蓝色的小精灵,摇曳着,摇曳着,整个屋子都暖烘烘的。
母亲满脸微笑着说:“都坐好了,爸爸回来了,我们要分享腊八粥了”。
母亲先是盛一碗腊八粥,放在大堂的神台上,祈祷来年的丰收。再给爷爷,奶奶,哑巴小爷爷每人盛满一大碗。准备给父亲盛粥时,只听父亲小声对母亲耳语:
“先让孩子们吃饱吧。”
于是,母亲默默地给我们四个一样大小的碗里盛满腊八粥。父亲看着我们喜滋滋的样子,粘粘的,浓浓的,香甜可口的粥流进我们的嘴里,在我们胃里溶化,滋养着我们的身心。他若有所思的说道……
相传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后来却流传到民间的每家每户,自行祈福了。
腊八粥原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我们虽然没有那么多品种干果来煮,但是我们一样吃的香甜可口。
你们姐弟四人是最亲的人,要团结友爱,即便长大了,成家了,遇到困难,也要互相关心,互相扶持⋯⋯
我们姐弟几人不敢吵闹,低着头,拘束地小心地用汤勺吃粥。父亲很少与我们长时间相处,很多事情都通过母亲告诉我们。腊八节是个例外。
这时候,只听父亲说:“我说一个字谜,你们猜一个字,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我们都抬起头,静静的等待父亲指令。
“一口咬住牛尾巴,是个什么字?”父亲说完,满含期盼的眼神看着我们。
我嘴里还嚼着花生,只能用手指在桌上画来画去,写不出来。
“是中午的“午”字。大弟抢着说:
“那是一口咬掉牛头了”。姐姐回答到:
“思考的步骤是对的,再接着向下面想”父亲不动声色的说道:
我们开始大声的乱猜,说了好多字,父亲都说不对。气氛突然变得热烈起来,我们几乎得意忘形了,手舞足蹈。
“每个人都把碗里的粥吃干净,把自己的碗放到厨房里,就揭晓答案了”父亲并沒有生气。
父亲一边用筷子在桌子上一笔一画写那个谜底的字,一边说道:“要读书,不管男娃女娃,知识才会改变命运!”
他让我们看明白是个什么字,再告诉他。
按照父亲的笔画,我们用铅笔写在本子上,原来是个“告”字。
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特别怀念他,我的父亲,一位普通的男人,一位思想开明的父亲,用生命爱着孩子的父亲。如同大山一样厚重的爱影响了我的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沉淀,思想的成熟,让我更能理解父亲在腊八节里说的话,做的事情。就像那一碗腊八粥,在岁月的熬制中,渐变渐浓。
无论此时的八宝粥怎样的浓稠,怎样的甜蜜,也无与伦比儿时的腊八粥。那是用母亲的温度,用父亲的厚度,兄弟姐妹们的宽度,熬制出来的腊八粥。它带着无法割舍的亲情,无论在人间,在天堂。
想念他,想念它⋯⋯醇厚香甜的腊八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