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毛邓应该跟中国史和世界史打包一起,全民学到三十岁,少一年都差事儿。
对为什么学文的思考,
起源于一位成绩年级中下的理科姑娘跟我吐槽全国二卷文科数学考试卷难度,
我记得她说的原话是:你们文科生那个数学都跟口算题一样。
我有点费解,
如果对于文科生来说最难的数学对于这姑娘都这么简单,
那在文科高考里应该拥有绝对优势的她为什么还是会选择理科?
是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是理科生,
就代表着我的未来能够比文科生更大概率地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那文科生嘞?
文科生也有自己的鄙视链。
我上届的一个学姐,
是全年级唯一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姑娘,
当人们听到她考上北大的时候,
所有人都“哇!好几年都没人考上北大了!”
但是当人们听到她调剂到了哲学专业,
包括我自己在内,
都如出一辙地“哦……师姐再多考几分就好了……”
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有前途的专业。
为什么呢?
为什么当一个文科生选择了金融、工商管理,
身边的人潜意识里会觉得前途可期,
而一个自身已经很厉害的学生选择了哲学,
却赢得了一致的不看好。
我觉得有一个朴素的理由,
就像前几天留守女孩报北大考古被一堆人教做人一样,
没钱。
内心深处,
我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理由辩驳这种“学文等于差人一等”的“社会常识”。
由此而生,渐渐地,
自己就开始给自己洗脑,
“我是比较没逻辑啦,学文的可能多少差一点”
“这数我算错了,唉,就是没理科生算数明白”
“哇,你居然会接电路诶,我估计这辈子不会了”
当初的一个选择而已,
最后竟然演变成了“我弱我有理”的借口……
意识到这点的时候,
我……
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年少时代的我,非常讨厌学政治,常年在60、70分徘徊。
尽管我的政治老师们都人美心善,
但我不仅讨厌政治,甚至很有几分少年意气的质疑。
匆匆忙忙,人就从17岁到了30岁,
直到去年的香港,
今年的川普,
疫情中的方方,
前几天的Tiktok,
我才明白当年真的是人教版教材误我,
马哲毛邓简直是应该结合着中国史和世界史一起,
全民学到三十岁,少一年都差点事儿。
人为什么要学文?
因为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有思辨的、质疑权威的态度,
能认知到“历史是螺旋上升的”有一层意思是—
前人们在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往往惊人相似,
而学习历史、学习哲学的人,
能从前人的选择中看到选择产生的不同结果,
然后在自己遇到相同情况的时候走到更避险的路上去。
说白了,
就是学文避坑保平安。
在被人欺负到头上的时候,
能想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或者想到张伯伦手里那张纸最终没能给英国带来哪怕只有两年的和平,
又或者一个半月被打到巴黎给法国带来的世纪性羞辱,
最后能够做出基于历史事件但超出历史选择的决定。
(是的没错,我说的就是作为一个年轻优秀企业家的张一鸣身上的那种来自火星的法式天真)
在被煽动、被引导的时刻,
做出基于事实的调查,
再不济也能做到不跟风不传谣,
保护自己的大脑不受脑残的侵害。
是能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
看到大势,
知道自己从群众中来,也能回到群众中去,
而不是在知识充实的过程中自我膨胀,
觉得自己是阳春白雪,
自己是阳春白雪不行还要“he tui”一声说不同意我的都是下里巴人。
为什么要学文?
因为这世界不仅需要科学的发展,还需要精神的传承;
因为这世界需要质疑和思辨的精神,少几个应声虫,多几个思考者。
不说了,我要去好好学习了~
路过的同学~please吱一声,让我感受到你的爱和你的存在~
前行的路上寂寞,偶尔的相逢也是有缘,动动小手关注我吧~
每周一三日中午,分享给你有用有趣的知识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