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书有一个势头,就是越看越看不懂啊,真的快被自己逼疯了,感觉总有一天实在不行就去看小人书,哼。
本人平时风格大家也知道,是属于跳跃性思维,你可能还在想一件事,我已经跑了,额,我指的是脑子,不是人。所以呢,可想而知,看这种逻辑书简直是对我人生的一大挑战,虽然目前草草看完,也抄录了很多内容到本子里,但是有些东西可能现在也只是一知半解的状态,你再看看简介,说他是本入门级别的逻辑书,感觉人生无望了是什么鬼。好吧,废话少说,还好本人虽然脑子不好,但是有一个烂笔头。
按照以前看过的读书方法,如果是技术种类的书,就先看简介、序言等看能不能先整理出脉络,然后呢,挑重点再略读,看看是否由有干货再精读。鉴于这种本身对于我来说就有阅读困难的书,我决定精读它。接下来,就请看摘抄的部分觉得可以理解的句子。
本书讲的50个逻辑法则中,比较印象深刻有选择性感知(人们总是根据个人喜好来感知身边的一切,所以呢,人能看到、听到、知道的事情都是自己愿意看到、听到、知道的)、人为制造的偶然事件,例如举例的就是如果10亿只猴子给10亿天照样可以敲出《战争与和平》,这都是“光环效应”的结果,都是我们主观选择造成的,而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
还有一些关于创意思维(水平思考法、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目前已经实际日常运用中)的思考模型和方法,和具体如何进行决策(决策树优略势分析、决策矩阵信息的筛选、假设法的推论等方法进行决策),以及如何论述(论据=论点+关键假设,想要反驳一个人的观点,你可以反驳它的论据,或者反驳他的论证过程),最后是掌握逻辑方法,正确运用到实际的解题和现实使用中(毕竟作者布兰登•罗伊尔是一个教育机构的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逻辑或者方法最终还是为了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起来,解决考试中的问题为宜)。
左右脑的不同分工决定了我们如何处理不同的问题,无论是注重实际的计算理论的左脑,还是注重创意开发的右脑,都要根据我们的需求来开发。按照专家的理论,我们目前主要开发使用的是我们的左脑,而没有注重右脑开发,所以为了人类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适度的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来帮助个人右脑能力的开发,从而使人类大脑能够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些方法,思维导图等工具就帮助我们来完善这方面的内容。
而在实际解决问题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技术要求,像是囚徒困境一样,我们要集合大家的思想、看法来共同解决问题。我们要进行头脑风暴,鼓励大家提出不同意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看待一件事,不能单一从一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要避免太多个人因素的介入,从大局、整体方面来考虑解决问题。
对于如何运用优略势分析来挑选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则更多的依赖于我们对完整信息的收集、归纳、整理,并通过正确的数据处理来进行合理的推论、假设来验证,最后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同时也能够完善处理一件事件,不至于以偏概全、或者片面的单方位解决。
最后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这些逻辑技巧运用到阅读理解上如何答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方法,通过所有这些相关信息的分析和技巧的运用,每个人都可以正确的解答出问题,并完美理解写文章的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等。
理论这种东西,无论是多或少,总要用上才算有用。但是本书,除了解题方面,我觉得对于个人日常生活的判断方面还是蛮有用的,我们说话做事总要遵从一定的规则,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些规则制定的原则,则可轻易打破这些迷雾中的枷锁,顺利找到宝藏所在。
但是如果谁要是这么跟我说话,估计我就凌乱了,然后再也不要理说话那个人了,因为我听不懂啊,你的画外音,可能我们不是一路人,我们还是各自安好,找能跟自己对话的人算了。
好把,这么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们理解了我到底懂的什么,如果没看懂,不要紧,自己去找;如果看懂了,恭喜你,请你务必买本书自己看看,核对一下我有多少是对的,否则日常处理问题出现问题时我是不负责的哦。我的阅读理解基本都是靠直觉解出来的,谁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事情,如果我很久以前看的话,估计是不会读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