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你的、厌倦你的人,如潮水一般,涨了又退,只有理解你的人一直都在,他们就像礁石一般,平日不会发出任何声响,但实质一直都在那里默默聆听你的声响以及观察你的潮起潮落。
——杨昌溢《硬糖手册》
部门有个同事离职,给每个人都发了礼物。
除了她。
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手指翻飞地翘着键盘,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丛里那些出现的字显得并不分明,却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在装作很忙,眼睛的余光都在瞟那个装满礼物的袋子,脑子里全是这样的内容:
"为什么我没有?为什么我没有?”
“我上次去香港还给她代购了乳液的。”
“每次分零食也没少过她。”
“去厕所还面带微笑地打招呼,甚至还给她拿过纸巾。”
“那为什么我没有离职礼物?凭毛?”
一个上午,她都在想这件事情。
但直到下班,她还是没有想出所以然,但她把签名改成了:“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换成人话版就是“你怎么对待人家是你的事情,但你不能奢求别人也这样对你。”
特消极。可她就是这么想的。
这里,有无数个“她”,哦,还有“他”。
明明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知道和行动是两码事,还是有那么多人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而妄自菲薄或者兴奋到飞起。
早上打招呼,那个人没有回复,我们就觉得,哎,ta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哎,我哪里是做错了。
某个异性帮你拿了快递,我们就开始浮想联翩,哎,ta是不是喜欢我,哎,ta上次还主动帮我摁了电梯的。
看,每个人一天的心理活动都是一部史诗级的巨著啊。
更别说,是自己喜欢的、在意的人。
都是直立行走的具有高级思维的动物,到了“别人眼光”这个场景里面,每个人都变成了伏行动物,默默舔舐伤口,以一个屈辱的姿势企图去唤回某些言辞和看法。人家屁股被你暖了,拉起裤子就走,你还跪伏在冰冷的地面,脸上还有屁味。
内心OS却是: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改还不行么?
特么,SM深度爱好者的即视感。
明明知道那么多,可惜我们都不是明明。
而,所谓的终极拯救者——理解你的人,大概就是你跪累了,扶你起来,看你下一次再泪流满面地丑逼一样跪舔别人,然后,再来扶起你。TA相信你的梦想,接受你的缺点,并且给你无声的充盈的依靠。
说到这里,倒觉得很像玛丽苏里的男二了。
好像命运都挺悲惨的,看女一男一幸福地森活在一起,一个人默默地送上祝福,远走天涯,或者遇上好心的编剧,在片尾偶遇一个更赞的佳人。
祝愿所有“理解你的人”,都是第二种结局。
因为,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理解我自己。
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