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鹤臣妻子众筹事实上从法律角度来讲,是可以进行众筹的,但从伦理道德来讲,它不应该。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至于困难到众筹百万的程度。
我们来看一下求助者家庭财产拥有情况:
(可向亲戚好友和同事借钱,可变卖固定资产)
而最挑起网友民愤的是吴鹤云妻子的举措:
(称车是不可能变卖的它是生活必须品;在吴鹤云生病期间换华为最新款5600元;设置众筹上限是100万,还说自己不知道平台规则...)
2.这也折射水滴筹等公益众筹平台存在的监管,审核问题。水滴筹无门槛筹款无手续费操作流程极为简单,给真正的求助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骗捐者乘机而入。而水滴筹在5月5日就此事回应发文说:‘’当前车产,房产,存款等家庭经济情况普遍缺乏合法有效的核实途径。‘’
3.社会资源(善款)得不到精准配置。
在众筹这个平台上,这种不求回报的社会众筹本身就是极度稀缺的社会资源。那些抢占真正走投无路者潜在社会资源的人将自己的故事说得惨得恰到好处而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博得他人同情,竞争力就更强,得到的善款资源也就越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会出现,“感个冒,我竟然众筹还能赚个5000块钱”的讽刺现状,还有16年的罗尔事件,他们常常深谙互联网传播卖惨的手段,在水滴筹上众筹只是为了不想让这场灾病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然后利用自己强大的传播人脉力量分一杯羹。而且这钱不用还,比借钱变卖资产然后弄得自己惨兮兮的好多了。而特别需要救助的人又常常是那些社会底层砸锅卖铁走投无路都付不起医疗费才到水滴筹上众筹,老老实实的他们又不擅长在互联网上"说故事"。这样一来不是富的人更富穷的人更穷?而每一次不符合公众认为众筹条件的众筹行为都是对这种稀缺资源的巨大损耗
如何将善款这个社会资源进行精准配置?如何将善款给予真正有需要的人是我们最后想要探讨的问题。
做法
我认为从个人来说 :
善良是这个时代如钻石般珍贵的东西,所以不要让它轻易的被不值得的人给消费。在面对捐款时,特别是互联网公益众筹,付钱捐款之前,应当认真查看这种情况是否具有可信度,此人是否是在家庭经济,朋友救济,商业救济和政府保障之后的最后无奈之举。同时也要长个心眼,现在造假证明已经是一个高度化的产业。
发现造假向平台举报。当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不仅需要普罗大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需要的是众筹平台的监管与更新。
从公益众筹平台来说:
应当建立众筹门槛,规范行业标准,透明公开化并审核相关诊疗证明。而个人求助之后,所筹集到的资金如何使用,信息如何公开,同样可以有具体的规定。要饭给饭,要衣给穿,要医药费打到对应的医院账户,治疗需要多少就只能筹多少,不能有多给的部分让求助者自由支配。
从国家层面和其他部门来看:
可以让医疗机构等第三方平台介入进行监管。同时政府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相关法律法规,让公益众筹法制化。毕竟,法律是道德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