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九)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原文: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木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后竹林并不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潭会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飞过后清澈的 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没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见,君子遇事其本性才会显现出来,事后其本性也就恢复了原来的空虚平静。
个人见解:
-1-
读到这句话,突然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当时因为广州法性寺有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盘经》,慧能大师于是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
这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由于印宗禅师远近驰名,因此大批的人从各地涌到。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
其中一人说:“是幡动。”
另一人则说:“不,是风动。”
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而引来了人潮驻足围观。
这时慧能大师也赶到了,他一看便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二位心在动。”
这时正在争论不休的两人,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以后即刻恍然大悟。据说耳闻此事的印守法师立刻明白六祖慧能大师的一番话,正是自己正在开讲的《涅盘经》的中心思想,于是马上迎请大师升坛说法并礼拜为师。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看了这个故事时,我个人看到的还是幡动。”不过,读了这句话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六祖慧能大师的意思。风吹过,风已走,幡未动,而心在动。
-2-
生活本是一片平静,只是经历了一些事,才波涛起伏。这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
一个人家里有一个珍贵的瓷器。有一天,他们出去玩了。本来是高高兴兴回家,结果回家发现那个瓷器碎了一地。当时,他家的猫就在那里,他以为是猫打碎了瓷器,于是一气之下杀了猫。
这件事就像风一样,撩动了他的内心。由于瓷器太珍贵了,他完全失控了。其实,他杀了猫,不仅失去了一珍贵的瓷器,还失去了一只可爱的猫。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在那种情况下做到内心平静呢?
-3-
生活中的很多事,就像猫打碎瓷器的故事一样。内心本是平静的,但是一遇到事情,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些人遇到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坐立不安,而有些遇到大事依然能临危不惧。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遇到一些事都会心动。男的看到美女会心动,女的看到帅哥也会心动,吃货看到美食会心动,被领导骂会伤心,失去亲人会痛苦等等。这些内心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反应,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处理和运用了。
-4-
生活中,经常会有很多琐事会扰乱我们的心。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恰恰要利用好这些事,不断训练自己处理这些琐事的能力。
说得更深一点,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控制情绪的能力,而情绪管理的能力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各种书籍都给我们讲了很多方法,个人认为,这些方法只是对一些有情绪管理能力的人有用。因为情绪一旦起来,就很难控制。一个平时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很难因为一些小的技巧而立刻取得成效。(当然,人和人不一样,我不能完全否定。)
-5-
在我看来,情绪管理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控制情绪,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需要一种思维的切换。比如:当我们爆发情绪的时候,我们不断提醒自己深呼吸20秒。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经过不断的训练,这就成了我们面对问题的习惯,自然就更容易控制情绪。
面对意外事件时,没有人是天生的能手。别人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处理,是因为他们在每次遇到事的时候,都在不断反思,为下次出现意外的事情做准备。尽管,我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次意外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但是我们本身处理事情的能力变强了。这就是我们自身的成长。
-6-
结语:
归根结底,客观是客观,主观是主观。社会确实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这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如何控制我们的内心以及事件所带动的情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