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4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9月27日“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第8.4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做出休息计划,体验休息的效果。
<实践日志>
1.我在本讲中学到的点:
【关于休息的认知误区】
过去人们对休息有一定的认知误区,也就是“休息=偷懒”。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某些人发呆,看起来无所事事,周围的人可能认为这个人在偷懒,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是这个人在思考,在补充精力。在家庭中,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够多做些事情,不要闲着,一旦看到孩子闲着,就会斥责他们,可能会说“你怎么那么懒啊?我怎么生出来你这么个懒虫!”
其实这都是一般人的想法。而学过精力和时间管理的我们是二班人,我们应该对休息有不一样的认知。
【破除认知误区】
事实上,身体和大脑都需要休息。人们常说的劳逸结合是很有道理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提到了身体的内在规律,也就是“昼夜节律”。除了睡眠中的90分钟的睡眠周期外,人体还有“活动-休息”的90分钟周期。具体是指:每90分钟身体和大脑会渴望休息和恢复,并发出一些信号,如出现疲惫感或困意、打哈欠、难以集中、做事拖拉等。
所以我们提到的脑力管理,其实是说脑力处在消耗-恢复-消耗-恢复……的波浪状态中。
【不休息的坏处——注意力残留】
当你从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注意力并不是立刻转移,有一部分注意力仍残留在任务A,不论任务A是否完成。这种残留会干扰后面任务B的思考,影响任务B的决策。
举例:
1)看过浪漫温馨的电影后,晚上与爱人一起吃晚餐,可能会对爱人更亲密一些。
2)刚结束非常严肃的商业谈判,家人打电话央求你一件事,你可能会比平时心梗硬一些,拒绝的可能性比较高。
这种注意力残留尤其体现在前后两个任务互相抵触或排斥,或者跨领域切换的时候。
所以,当我们进行任务切换时,最好休息一下。
【休息的好处——带来创造力】
存储脑只有在思考脑空闲的时候才工作。当我们冥思苦想,找不到解决方案,陷入僵局时,可以冲个澡、慢跑一会儿、躺在床上休息或是跟家人共进晚餐,创意、解决方案可能突然出现。
反之,如果不休息,而是随时在线的话,会让大脑不能深度思考,只能停留在浅思考;不能让获得的信息扎实的留在大脑里,让人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综上所述,对脑力劳动者来说,休息并不是“没有产出的”浪费时间,而是为脑力恢复,为后面的任务储蓄脑力和创意的时间。
2.我的休息实践计划与亮点:
1)除了上午和下午的零食水果精力补充时间以外,增加午饭后和晚饭后的后花园/操场散步计划。如果时间较紧张,可以去后花园散步,起到大自然中散步的效果;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去操场上绕圈,三圈散步加上来回可以在30分钟内搞定。
2)晚上7:40下班后去操场慢跑5圈,回顾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回顾自己学了什么,哪些用了,哪些没实践,如何实践等;
3)任务与任务之间增加休息,例如出去打个热水,去个洗手间等,尽可能减少任务切换带来的注意力残留;此外,尽量将同类型任务放到一个大的时间段,例如用一日三分法分配上午、下午、晚上的不同类型的工作、学习任务。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无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今天上午到办公室以后发现不能上网。因行动管理、课后实践日志、阅读后的思考、整理与实践都是在印象笔记中进行的,导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好在日清单上有其他不用上网、甚至不需要电脑的任务,及时将那些任务提前,完成。因为完成后还是不能上网,有了空余时间,开始思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以及怎么做,反而让自己有了很多的想法和灵感,这也许就是存储脑开始工作的体现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