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电影院看了《无问西东》,印象最深的是吴岭澜。
一个文科基本满分,理科却经常不及格的人,在面对文理分科时,准备顺应时代投身于实业。因为他觉得,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实科。
教务长梅贻琦找他谈话,问他:“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对自己真实?”
吴岭澜迷惑地回答:“我不关心是否对自己真实,每天我把自己交给书本,心里就踏实。”
梅贻琦说:你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
“那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和喜悦。”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岭澜去图书馆听到了泰戈尔的演讲,陪同泰戈尔站在台上的人,都是当时最出名的学者。
那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他十分羡慕。也是从那一刻,他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了出来。
那一幕镌刻在他内心深处。后来在经历战争的磨难,时刻被敌机轰炸而死的危机时,依然从容不迫,坚毅笃定。这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从容,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
今天的我们,或许很容易就过上好生活,却很难再找到内心的那份平静,很难不为自己的事业感到焦虑。
每当我们以为很理解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时,现实的残酷总是让人想抱头痛哭。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自己的前途如此迷茫和恐慌?
1.对职业的势利
曾经看过一个国外的街头测试视频。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拎一个公文包。在街头突然摔倒了,有一帮行人热心搀扶。
后来,他换了破旧的便装,拎着行李包。摔倒后,没有一个人扶他。过往的行人顶多瞟了他一眼,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离开了。
最后,竟然是一个流浪汉扶起了他......
人们习惯了通过一个人的穿着去判断他的身份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措施。
Alain de Botton在《温和的成功哲学》中说:什么是势利?以一小部分的你,来判别你的全部价值,这就是势利。
当我们被问到“你是干什么的?”这个21世纪初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时,你的回答可能决定了对方接下来的反应,对方可能因为你在场而感到荣幸,或是开始看表想个借口离开。因为,职业就是你的阶层名片。
世人愿意给我们多少关爱和尊重,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因此,我们会如此看重事业的成功,看重金钱和物质。
2.对自己期待过高
在过去,每个人的人生是那么简单,健康、平安、有一份工作、结婚生子,这大抵就是幸福的样子。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太多的机会和诱惑。周围的一切都在用各种方法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你就能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只要有想法,有冲劲,你就可以飞黄腾达。
铺天盖地的媒体用成千上万个成功案例给你打鸡血。谁谁谁通过一年的努力,在北京全款买下了房子;那谁谁拍了几个小视频发到网上,竟然就火了;那谁谁已经从小白到月薪五万了......
最后总结一条:只要努力,你也可以!
看得我们热血沸腾,打开一看:我靠,个个年龄比我还小,我特么活得也太失败了。
然后在自我怀疑中依然相信自己就是下一个奇迹。
尤其,当我们看到与自己年龄、背景差不多的人,却比自己赚得更多、更有名时,就会陷入嫉妒的苦海。
这种心理不平衡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极大的消耗着我们的精力和幸福感。
3.对成功的错误定义
电视、广告以及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信息,影响了我们对一个成功人生的想象:很有钱,或者在某一个领域赫赫有名。
我们被一味地灌输“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对不幸者的同情减少,更多的是在潜意识里将人以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当我们看到社会底层的人时,会刻薄地贴上“无能”、“失败者”的标签。看到社会精英时,觉得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他们配得上。
而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忽略了很多人为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机遇、出身、疾病、飞来横祸等。这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我们不是害怕失败,害怕的是失败后他人的评论和嘲笑。害怕被别人说成无能之辈。
拥抱真实的自己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顺便赚了钱。
远离人群,独自思索,面对真实的自己。当我们真正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才能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朝着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出发,专心于自己的目标。我们才能在这个事业恐慌的时代,获得内心的那份平静和执著。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