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参加新生大学“刻意训练营”的第七天, 也是我这学期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此时的我已经基本上收拾完了行李,晚上七点半我就要离开厦门,坐上火车回家啦~
说说这一段时间参加刻意训练营的感受。
“刻意训练”其实已经是一个比较老的词了,无非是通过不断地重复、拓展和提升,让自己加速掌握某一个技能,或者达到专家的水准。道理我都懂,但是目前依然缺乏实践。所以我报名了这次的刻意训练营,一方面看看这个社群是怎么玩的,另一方面也尝试一下,亲自走一走这条路,看看自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为之后通过刻意练习掌握其他的技能做准备。
总体上来说,这个训练营的模式我觉得还是比较成熟的,有完整的制度和运行方式、完善的组织和管理,并且基本达到了去中心化,发起人和管理员不需要怎么介入,社群也可以运行得很好。小任务当天布置当天完成,再引入淘汰制,也让大家比较有紧迫感。对我来说整体节奏还是很不错的,任务量适中,训练方向比较合我的口味,“1+1”的小组合作也很有趣。
之前我有参加过刘淼老师的全栈运营训练营,因为分组做项目的时候一个小组人数太多(大概有十几人,七嘴八舌很乱,任务也很复杂,只能用微信群沟通效率特别低)、训练方向也不是我想要的(主要是互联网平台综合运营),所以第三天我就退出了。
前不久我也参加了Spensor老师的写作训练营,虽然一直留在微信群里,但是我从来没有说过话,也没有交过作业。因为我不太喜欢那种人太多、太嘈杂的环境(一个群有200多人)。训练营本身也没有惩罚机制和淘汰机制,全凭大家自愿,所以我就选择围观了,只给自己保留这么一个写作的氛围。实际上我也是一直都有写东西的,只是没有固定一周一篇或者一定要写多长。
覃杰发起的“不写就出局”我也参加过,因为要固定一周写一篇,我后来也退出了。虽然对我来说压力并不大,而且之前还交了199元,一退出就啥也没有了,但是我还是不太喜欢这种任务式的写作。当时我也没想清楚我到底要怎么写、写什么,而且那一段时间学习、工作压力也很大。除此之外,我对“不写就出局”这种野蛮扩张、集体自嗨的模式也不是特别认可,所以我退出直到现在快一年了,也没有后悔过。
综合来看,“刻意训练营”的模式可能是最适合我的了,人不多,话不多,有任务,有推进,有思考。而且很像打游戏、刷副本的通关模式,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让人很有成就感。任务说明很清晰,也不会有作弊和钻空子的漏洞,整体规则设计得不错,看得出来费了不少心思。
希望自己能留到最后,同时也期待能和同伴有更多的互动和合作。
谢谢新生大学!感谢幕后团队,你们辛苦了。一起加油!ヾ(◍°∇°◍)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