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出英雄!读完《三国演义》上册(共五十八回),内心欣喜,念念不忘, 总想再读几回以解书瘾。 像炎炎夏日,口干舌燥,刚好喝了一口清泉,似乎解了渴,但比先前对清泉的渴望更甚。
《三国演义》行文用语极为凝炼,而且极具韵律。长句不能找不出多一个词,短句也无法加一个字。比如表达不顺从他人意见,罗贯中即用“言不听,计不从”来表达。整本书随处都可看见如此精妙绝伦的词句。
不过,要说我读了《三国演义》最大感受是什么,我就是想说一个词“有趣”。因为《三国演义》里面的出现的人物达一千二百多人,经典人物也有四百多个。在书中有些人有名有姓角色突出,让人印象深刻;有些人只是“自我介绍”,出来打个照面,“嗦”一声便过去了,只留其声难记其人;有些人压根就无名无姓,只是被他人提起,却不曾出场。如此多而复杂的人物关系,光看电视剧,很容易走马观花,走一步漏一个人。要记得与其相关的事件也不太容易。还好,我读了之书之后,记不起时便往回翻看。多次往返之后,便觉很多人物故事特别有趣。
【1】貂蝉不费一兵一卒,令董卓、吕布“二虎”相斗
董卓虽平十常侍(太监)之乱有功,可惜此人残暴无度更有篡权之心,百姓深受其害,苦于吕布拥之左右而不能杀之,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貂蝉是司徒王允府中歌妓,为了报王允知遇之恩,貂蝉主动提出利用自身美色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王允分别允诺董、吕二人将婢女嫁之。董、吕二人因此生了间隙。在貂蝉多次设计之下,吕布决定杀了董卓独占貂蝉。
【2】吕布见利忘义,不听将士之谋只听妇人之词,兵败后被曹操处死
1、吕布原是丁原义子,因为董卓以钱权、赤兔马相送,吕布便见利忘义杀了义父丁原投在董卓门下为将。
2、为了独占貂蝉,杀了董卓。
3、吕布因为被追杀到徐州求助刘备。刘备帮助吕布度过难关后以礼相待,吕布却野心勃勃,试图从刘备手中夺走徐州。
4、被困下邳,陈宫多次劝吕布出战,但吕布不听陈宫计策,只问两位夫人的意见。吕布妻子严氏与貂蝉担心吕布一去不复返,便劝不要轻易出战。最后吕布被曹操擒获,因为不能容忍吕布反复无常,见利忘义,最后将他枭首(吕布、曹操都是疑心重的人,但是曹操更有智谋。)。
【3】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何得来?
曹操向司徒王允自荐刺杀董卓,不料被吕布发觉,曹操赶紧出逃异地。路过父亲的结义弟兄吕伯奢家,有意留住。伯奢想宴请曹操,于是安排家人杀猪以厚待。曹操生性多疑,发觉伯奢家磨刀霍霍,认为伯奢想害自己,便将伯奢全家杀尽,以绝后患。虽然曹操后来知道自己误会了伯奢一家人,错杀无辜,但是曹操仍然不认为自己做错事,只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不是挺无情、冷血?
【4】关羽义薄云天令人动容
刘备与曹操战败之后投靠袁绍,关羽被曹操生擒。曹操看重关羽是忠义之士,想纳他为将。但关羽以“一心不能侍二主”为由拒绝了曹操。曹操见留不住关羽,只能放他归去。曹操手下将士百般为难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但曹操仍不怪罪关羽。后来关羽于华容道再遇曹操,念昔日爱护,关羽冒死放曹操生路。
不念旧恩,杀了曹操是不义;不杀曹操,军令状已立,回去只能受死。 都说战场无情,华容道上关羽背向曹操的场景十分悲壮。
【5】刘备虽是仁君,但毫无英雄胆色,颠覆我们以往对刘备的印象
我们看电视剧,只能看到刘备仁义,善待百姓,为人谦逊。如果你看书,你便会感觉刘备没有半点为人君的风范。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从此三人行影不离。只要有张飞、关羽的时候,刘备定会相安无事。但如果刘备自己行事,一旦遇到别人动刀动枪的时候,刘备一定先是“大惊”,之后举止唯唯诺诺,全是“小妇人”之形,丝毫没有大丈夫的本色……
《三国演义》单是上册,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这无法一一提出。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也就是说,《三国志》更贴近历史真相,而《三国演义》不过是为了剧情发展,对人物关系进行了艺术化编排。
如果你想知道正史,你就看《三国志》;如果你想知道享受文学艺术的魅力,你便可以先看《三国演义》,熟悉内容后多加揣摩,然后再读《三国志》。与之对比阅读,兴许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