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硕士毕业进入一家书店工作两年,辞职后如今找到了新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我的经历平淡无奇,但之所以写出来,就是想要将自己人生仅有的一点经历,拿来跟大家分享。
一、辞职前,生活就像一场无尽的梦
曾经进入书店工作,从底层店员干起,每月到手工资两千多,够吃。这不是一个硕士学历该有的回报,但对我的成长来说,必不可少。
首先,选择去书店工作,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真正能够承担责任的开始,所以我不曾后悔过。
同样学经济的同学,大部分都向往银行的体面和优厚待遇,也有进入知名外企,光鲜亮丽。同专业的舍友,考了公务员进地税,踏实稳健。直到现在朋友圈,还能看到他们的证券、基金、理财产品推广和国家政策分享。
那时突然要离开校园,在同一所学校待了整整7年的自己,成长比别人慢,入世比别人晚,懵懂无知,却不想循着他人铺设的道路前行。我确实空有一腔热情,头脑发热,甚至任性,但另一方面,我也考虑过后果,算过利益得失。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我喜欢书,不是看书,而是买书,所以书店销售,适合我。
其实,身边的同学,很多人在冷嘲热讽我找到的工作同时,也私下会流露出羡慕来。因为我有勇气和底气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他们却受限于各种外在的期待,无法逃出快速社会化的牢笼。
他们曾说,只有你找的工作,才能看得出是真爱。
是啊,没错。
其次,激情工作、倦怠工作、离职焦虑,我也都用心去经历过,所以不曾后悔。
每一次回想自己刚进入书店时那种傻傻的激情与用不完的精力,就觉得自己不枉此生。
公司没有系统培训,我自己努力地自学,到处找人请教,自己收集资料,细心观察其他同事的待客方式。最开心的,就是有顾客向我咨询,而我能从容准确地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对方,帮他们找到需要的书,甚至可以交流起来,谈到喜欢看的书。
然而,以激情为主的爱情,总是持续不了很久。我努力靠着6个月后转正的激动,推迟着自己的倦怠期。但当我待了一年之后,我还是无法抵挡倦怠袭来。
这种倦怠,像一个黑洞,一点一点侵蚀着那付出却仿佛永远得不到回应的爱,然后看着自己再也没有了那时的激情。
一份简单的工作,重复做了一年,倦怠是正常的,少了激情是正常的,我虽理解这些,但仍想要挣扎着改变。
于是我选择的方式,是把那些琐碎的抱怨,化成积极的行动。
不是没有好的培训系统吗?没关系,我自己收集材料,设计培训手册,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学习如何教导他人,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是同事们缺少对市场的了解吗?没关系,我自己去逛其他书店,收集信息,制作材料,分析竞争对手及其扩张趋势,然后分享给其他人。
不是客户流失率高吗?没关系,我靠着自学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提出改进客户管理的建议,并提交给上级。
如果我有抱怨,我确实会直言不讳地告诉主管,但我也会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供对方参考,并努力完善方案,增强可行性。
我很积极,甚至令人讨厌地积极。我很努力,似乎过于狂妄地努力。
最后,受挫,会让我更好地成长,所以虽有遗憾,却不会后悔。
一切建议和努力,都被一句“资金不足”,给驳回了。
而这个问题,我无法解决。
这或许是我离职的原因,但我再有千万般不舍,也不能一直待在一个无法与我共同成长的地方。
因为那才是真的互相伤害。
只想说,爱过,就不曾后悔。
二、辞职后,梦醒得如此突然,措手不及
我告诉自己,曾经认为自己会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工作,是自己的天真。虽然这种天真,也带有某种自己眷恋的真情真性。
我的第一份工作,迎来第一次离职。同事们都安慰说,分手会让你成长得更好。
我信。
我的感情总是后知后觉,所以离开得很从容。为了让公司对后续岗位安排有所准备,我提前三个月就已经跟主管正式沟通过,而之所以要到三个月后才走,是因为人手真的不够。
三个月后,我裸辞。
不少朋友都跟我说,你太傻了,裸辞风险那么大,你怎么就不找好下家呢?
当然,这些不是之前就不明白,只是自己固执地想对这份爱,最后有个交代。
真正离开前,我还属于那个地方。
既然分手,还是好聚好散。
之后,我开始找新的工作,因为想要转行,而必须开始新的学习。
我去面试过一家著名漫画网站的责任编辑,大概是因为不太符合招人的要求,面试后就没有消息了。
也面试过一个小的艺术推广公司,跟CEO聊了不少业内的话题,但是公司里并没有适合我的岗位,而且比起转行人员,他们更希望要经验丰富的人。
这期间,我也和身边几个希望找新工作的朋友们聊天谈心,与他们一同体会那种焦虑、挫败和不安。
其实,大家的心都是如此细腻而敏感,但是求职不易,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面试后总是没有回复,等待似乎是唯一能做的事,却是无比煎熬。
对敏感的心而言,最敏感的一句话是:“你那么优秀,一定很快会找到好的工作机会!”
一开始,我相信这句话,而后,我怀疑这句话。
既然我那么优秀,为什么用人单位都将我拒之门外?
这才是大家心中最大的伤。
当我告诉自己,自己或许优秀,但对那些工作岗位来说,我的能力并不匹配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与我是否优秀无关,我也才真正振作起来,走出了阴影。
亲爱的,你自然优秀,但工作交换的价值,只是工作所需你这部分能力产出的价值而已!
你怎么可能只值三千块啊?!
这只是你自身能力的冰山一角啊!
从此,我不再跟他们陷入“你是否优秀”的死循环里,而是与他们一起分析简历,有针对性地补习与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探讨自我价值的实现方法,关注成长、学习和思考,而不是执着于那个“就算找不到工作,我也还是无所不能”的幻象。
我认为,这就是我开始成熟的表现。
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活本无对错,用心即可。
现在,我找到了新的工作,要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东西。新的生活中,我允许自己迷惘、彷徨,但不会陷于其中。我提醒着自己要认真面对自己的焦虑、不安,记得要时常反思、发现新的自己。
有天机缘巧合,我问当时面试我的领导,是什么原因让他决定录用我。
他对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还有些许的意外,但他想了想还是告诉了我:踏实。对于现在这份工作,虽然我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也没有现成可用的资源积累,但是他觉得如果一个人能够踏实下来,努力肯干,接下来就是交给时间而已。
他的话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靠谱》,书里所提倡的就是:职场上,“靠谱比聪明更重要!”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迷茫的心忽然被触动了。
是啊,如果不知道怎样有效率地工作,怎样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出价值,成为一个工作中靠谱的人,又如何能取得成绩,在工作获得幸福呢?
我不禁问自己:创造价值的前提是什么?工作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当你把自己“能做的事(能力)”、“想做的事(愿望)”和“该做的事(价值)”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就能在这种创造新价值的工作中感到幸福。
首先,要理性分析你“能做的事”,并以此为出发点,因为任何工作给予的价值,都是你能力产出的价值。想要在工作中干得得心应手,就要以自己的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仅可以更容易获得好评,增强信心,而且更容易取得成就。
比如说:我擅长一些规范性的写作,所以选择行政、编辑等工作,更为适合。
其次,要仔细考虑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事最关乎一个人的幸福感。与自己优势能力相关的愿望,更容易产生热情和动力,帮助发展,是最理想的状态;与自己非优势能力相关的愿望,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价,而且更不易取得成就,需要慎重考虑、选择。
比如说:我的愿望,是能一直和书在一起,并努力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他们需要的书籍,所以适合图书行业内的工作。
最后,负责任地去做“该做的事”,人生和社会的价值,由此产生。大多数工作,都是合乎社会规范的,其中又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似的取向,工作起来更加顺畅,不容易产生违心、内疚自责、不安等负面情绪。
我的价值取向,是“传播图书价值”,所以像是销售运营、市场营销方向的工作就比较适合我。
此外,《靠谱》的作者大石哲之还从沟通、思考方式、资料制作、商业精神4个方面,用心总结多位咨询业精英的工作经验,并用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进行了介绍。
别说自己找不到工作,你该先学会怎样工作!
愿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能有个靠谱的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