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的感悟
作者:黄锡元
当秋风轻抚,黄叶飘落;当草木凋零、候鸟南飞;当夕阳西下、暮霭沉沉……时节告诉我:暮秋已经悄然而至。
暮秋,总是带着一絲絲凉意和萧瑟,让大地的绿色植被由绿色日渐变黄。我为即将逝去的绿色季节,为那些已故的亲人和渐行渐远的朋友,为自己人生中无法挽留的美好时光,为青发日渐转白霜而不由地涌起一丝丝感伤和沧桑。
然而,正是秋未的凉爽和宁静也为我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的绝佳机会,我的心绪会随着每一片落叶、每一缕清风,飘起一圈圈涟漪。
我忽然发觉,暮秋其实很美,一棵棵银杏和其它绿树的落叶如黄金般铺设,大地开始披上了金色的盛装,山涧里的红枫如火如血、热烈而奔放。一缕斜阳,穿过薄雾,洒在丰收的田野上,稻穗低垂,果实累累,农田一片金黄,织就了一幅丰收的景象。
我忽然看到,那落叶纷飞,正是绿树蕴藏着生机,在舞动生命的华章,告别过去,迎接下一个轮回。
我漫步在林间小径,脚踩落叶,沙沙作响。细心倾听,那是落叶与大地亲吻的声音。我站在山涧眺望,远处的山峦,已被秋色染尽,层林尽染,红黄相间,如诗如画。
我又一次次亲身体验到,暮秋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舒适的气候和丰富的文化传统,频频地吸引人们外出旅游和户外活动,其自然风光非常适合摄影,往往在这个季节里能捕捉到最美丽的风光和留影。人们还可以在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散步、赏菊、登高、养生。暮秋的丰收果实目接不暇,各种蔬菜水果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营养均衡。
然而,我真正感受最深的暮秋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轮回和告白,它还是一种心境,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每一片凋零都是生命循环的新的轮回。我们要以从容和勇气,去迎接每一年的暮秋,迎接新的开始。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风雨变幻,都要保持一份平和与坚韧,向着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明天,勇敢地去面对。
秋日拾贝湖
作者:林少英
秋日,朝阳下的拾贝湖一碧万顷,远远望去,如一棵硕大无比的翡翠铺展在蓝天下,静谧而恬静,澄澈而圣洁,仿如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水墨画。湖水碧蓝透亮,粼粼波光在金色的阳光下轻轻跳荡,像一张张稚嫩快乐的笑脸悠悠晃动。连绵的山峰如一朵朵盛开的芙蓉花,倒映在水面,又如一个熟睡的少女躺在波平浪静的湖里,影影绰绰,如梦如幻。
沿着一条伸向湖面的小路,置身水波潋滟的小岛,阵阵清风拂面而来,清澈见底的湖水随风飘拂。我把双手浸入水中,捧一把水擦在脸上,一股沁凉渗入肌肤,漫进心里。
“云水连天一色裁,风帆携梦挟鸥回。烟波也许忆人影,约我而今待客来。”离开韶关三十年了,在韶关读书、生活、成长,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韶关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如今,步入人生之秋,退休回到韶关,和好友粤辉漫步在风景如画的拾贝湖,寻找曾经的过往。
曾记得青春洋溢时曾经参加中医院重阳节登顶芙蓉山的比赛,还获得了团体冠军,站在峰顶一览众山小的风彩。曾记得年初四随五月诗社到芙蓉山采风,夜色下在沙洲尾烧烤的诗情画意。而今,当年山下荒无人烟的沙洲尾已经立起了一片片高楼,成为北江边的高档住宅区,而山与楼之间又拓展出这片占地面积180公顷的拾贝湖。清澈的湖水,碧绿的草地,荫凉的丛林,用柔美的风情,靓丽的风景,诗意的画卷,缤纷着人们的生活,舒缓着疲惫的神经,韶关不再用单一雄奇险峻的山峰来展现粤北的风姿。
漫步在秋高气爽的蓝天下,沿着蜿蜒的小径,穿行在绿草如茵的草坪,迎着凉爽的秋风,我们聊起昨日的趣事。更多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聊,漫步湖边,任阵阵凉风穿越,放空身心,学鸟儿在湖面飞翔;任丝丝绿意荡涤,让心灵也萌出绿芽,长出绿叶,弥漫成无边无际的原野。
此时,正值金秋十月,是芙蓉花盛放的季节,我们穿过林间小路,走上新搭建的木栈道,来到了古色古香的木兰亭。亭子上蜂拥着潮水般的人流,廊道上也挤满了人,漫山遍野的芙蓉花团团锦簇,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雪白、粉红、青绿三色交织的芙蓉花,一朵朵、一树树、一片片,绚烂多姿、清新脱俗。我从未见过如此大面积,如此曼妙多姿而又盛况空前的芙蓉花盛景。站在娇艳迷人的花海面前,竟兴奋得说不出一个赞美的词,只好呆呆的凝视着,情不自禁发出“哗,哗”的感叹。
“晓妆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宋朝诗人刘子寰把芙蓉花一天的变化描写得生动逼真。“拒霜一树碧丛丛,两色花开迥不同。疑是酒边西子在,半醒半醉立西风。”而宋朝另一诗人姜特立笔下的芙蓉花又是另一番令人心迷神醉的感觉。芙蓉花因为花青素和气温的变化,一日三变,清晨纯白,午后粉红,傍晚紫红。人生不也如芙蓉花一般,从懵懂无知,到青涩稚嫩,再到淡定从容,历经了世间冷暖,气韵愈显高雅脱俗吗?
望着蓝天下如云霞般灿烂的芙蓉花,我忽然想起了《芙蓉花开》中一个如芙蓉花般美丽的烈士何小静。出生在番禺的何小静,赋有音乐天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秘密潜伏在国民党军中。1941年被捕后关在芙蓉山监狱,在狱中她不畏酷刑拷打,写下了感人肺腑的长诗《囹歌》,“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年仅二十岁,便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被秘密埋藏在芙蓉寺旁。1994年,在寺庙扩建时,她的墓葬才被发现,她的英雄事迹才为人们所知。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那仰卧在湖中的睡美人就是何小静美丽的化身,难怪拾贝湖的湖水如此晶莹剔透,高雅圣洁,而那片如绿宝石般晶莹闪烁的拾贝湖,就是她那颗清澈明亮的眼睛,在凝望着这一片自由的蓝天。
遗落的寒衣
作者:文小博
秋风瑟瑟,梧桐叶落,夕阳比以往下班下得更早,好似慌忙赶着初冬到来的前夜去准备过冬的物件。黑夜漫漫,树影婆娑,路上的行人比往常更多一些,城市霓虹闪烁,大大小小的店铺已准备好迎接节日的狂欢。
说起来很有意思,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2”这个数字,例如传统文化里的天地、阴阳、善恶等等的对立统一。中国人做人也很“2”,为人处事有面子和里子两套规矩方法,连使用的日历都有两种——一种是世界通用的公历,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农历。
祖辈父辈们大多都对农历的节日节气记得很熟,过生日也是依据农历的日子,但年轻一代却不同。可能是觉得农历计算太麻烦,或是嫌农历太过老气,几乎都是过阳历的生日,对除了春节、中秋这些会放假的农历节日外都不甚了解,更别提那些不放假的传统节日了,能记住名字都很不错了。
相较于那些老气横秋的农历节日,作为引领潮流、特立独行的新一代中国青年,传自国外的公历节日似乎更显洋气,更符合他们心中“Fashion”的味道。
今晚是万圣夜,明天是万圣节,店铺里、街道旁、地铁上,节日相关的广告招牌无处不在,五花八门地摆放展示着,闪着五颜六色、炫目刺眼的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的荷尔蒙,穿着奇装异服的青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女、装扮成可爱捣蛋鬼的小孩子们,随处可见,嘻笑玩闹着,好似要将心中的热情全部宣泄出来,以驱散秋夜里的点点凉意。
走在回酒店的路上,路过一道天桥,我倚靠着桥上的围栏,一边享受着带着太阳余韵的晚风,一边静静地欣赏着旺角的热闹画卷,脑海中浮现出昨日与同事的闲聊。
昨天正值中午,太阳还如夏日般热情,我与几个同事用完午餐后便在咖啡馆里休息。其中两个同事聊起周末的安排,计划着万圣节当晚去迪士尼一趟,她们兴奋地讨论着要玩的项目与去时的装扮,气氛浓烈异常。
兴头上,她俩邀请我一起去,我微怔了一下,婉拒道:“你们好好玩吧,我当天去不了,到时直接回深圳了。”
“回去干嘛,过二人世界吗?”她们问道。
我无奈一笑,说:“不是的。我回去也是过节,不过不是万圣节,而且寒衣节。”
“寒衣节?没听过……是干嘛的呢?”她们的语气里充满了讶异,好似看见了外星人一般。
我稍微解释道:“公历11月1日也是农历的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也是寒衣节,是要祭祖送寒衣的日子。”
其中一个同事“哦”了一声,问:“那你难道还要回老家吗?”
我回答道:“这次确实赶不回去,我直接在家进行遥祭就好了。”
这时,另一个同事突然“诶”了一下,快速地说:“你可以和我们一起去迪士尼,在那儿找个宽敞位置,我们围着你,你做祭祀仪式,还省去了Cosplay。怎么样?是不是个好主意!”说着她自己捂嘴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两秒钟,做了个无语的表情给她,心里似乎有小火苗在燃烧……
虽说像六祖慧能所言:“地有南北,佛性无南北。”但地域对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寒衣节,作为中国一个自古就很重要的祭祀节日,对比于现在较为寒冷的北方,显然依旧温暖如春的南方对其的记忆不会很深刻,这边不进行祭祖送寒衣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进不进行祭祖活动与记不记得祭祖节日却不能混为一谈。
形式主义不可取,但血脉记忆不可忘。我们的祖辈们用他们的勤劳双手与艰辛血汗为我们创造了丰盈的生活,让充足的食物温暖我们的胃,给厚实的衣物温暖我们的身,用美好的明天温暖我们的心。可是,我们暖和了,却忘记了他们,忘记了他们会不会挨饿、忘记了他们会不会受凉、忘记了他们会不会心冷。其实就算我们忘记了,我相信我们的祖辈们也不会怪罪我们,而如果我们记得,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欣慰、带给他们稍许温暖,但更多的还是温暖我们自身啊。
感受到身边同事朋友对万圣节火一般的热情,我没由来得感到一丝凉意。用力拥了拥身上的外套,听着耳边不时传来的热闹嬉笑声,在清冷残月的陪伴下,我出发去寻找遗落的寒衣了。
(2024年10月31日,香港)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