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吐鲁番飞回长沙,回到了生活的常态里,望着镜子里有些干燥的脸颊,我决定去久违的美容院补补水。还是美容师晓晓负责给我做,快半年没来过了,她今天的话格外多些。而我因为写作的原因,心态有些变化,不像以前出于礼貌听一听,然后就入睡了,而是有些听故事的兴趣,和她互动着,认识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好几年了,第一次听她聊家里的事。
她的外公是乡村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厨师,乡里乡亲哪家有红白喜事,都以请他来掌厨为荣。那时农村普遍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严重,农村的汉子们即使在家对老婆好,在外面,也会摆出大老爷们的范。她的外公是个例外,和他好手艺同样身名远播的是,他心疼老婆。
如果哪天他要去别人家掌厨,他会带着她一块出门,远些的地方,热热闹闹的呆个一两天,近的乡村,他们当天一起走回家。而老婆不能一块儿去的话,他在走之前会给她炒好菜,弄好饭再出门,而且当天一定赶回家,怕外婆一个人在家胆小。这么多年,外婆嫁给他以后就没下过厨,也从没分开过一天。
晓晓又说起自己家今年建了新房子,她爸爸自己设计,装修的,同事们看她手机里拍的照片,都觉得像别墅。因为外公手艺好,耳濡目染,她妈,舅舅的厨艺也了得。刚结婚时是她妈妈负责下厨,她爸爸很快上瘾,慢慢发展到他亲自下厨,她妈就不下厨了。"我妈对我爸可好了,我爸特别听我妈的话,我打小就没见他俩吵过架,红过脸。",晓晓继续聊着:"我爸结婚前可没这么能干,他和妈的感情好,我妈要他学这学那手艺,他都去学,后来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他还心疼我妈,厨艺也很厉害,连厨房也不让妈进了"。
晓晓说起爸爸妈妈,一脸的幸福模样。"我外婆说我老爸就是个老小孩,我们那的小孩都喜欢他。"即使她现在也二十岁了,回家探亲时她老爸一直保留着抱着她和弟弟在腿上坐一分钟的习惯节目。
看不出晓晓从小就是个抓青蛙和泥鳅的高手,深得老爸真传,她弟弟反而没学到。村长开玩笑说只要晓晓回村里,就没听到青蛙叫。小时候她钓到一条蛇,不敢直接用手抓,就挂在钓杆上拿回家,被老爸打一顿,进行安全教育。从此记住不抓蛇了。挨打的时候,她妈妈就在旁边,不生气,不着急,对她爸说:"难怪你叫我把他俩塞回肚子里,重新生一回,这女娃胆子大,男娃胆小,是弄反了!",然后递杯茶给她爸,晓晓趁机就溜回屋了。
上次她妈住院,医生告诉她如果有献血证可以优先优惠用血。她早不记得扔哪了,接受了献血教育的她,在妈妈出院后,和舅舅,爸爸一起都到献血车上釆了血。"助人助己嘛!"小姑娘说。
絮絮叨叨地描述里,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生活在有爱的氛围里,幸福就变得容易了。相信美好,相信爱,就创造了幸福的实境,成了一个家族的集体意识,无形中影响着他们家的每个人。美丽温暖的晓晓,也是容易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