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跟朋友说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朋友笑着说,你写父亲的教育不如写你和杜姐是怎么教育你们儿子的!我说:“道理是一样的”。是的,同样的一件事,虽然不同的人做,但往往最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是相同的。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那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只有核心几点,大家都差不多。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其核心的东西,跟当年父辈教育我们没两样。城里人教育孩子的方法,跟农民教育孩子的方法没本质区别,只是城市拥有的资源更多,手段更灵活,因而结果也就优于农村。
不单教育,其实社会的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和方法差不多,而做事最终效果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各人力量的大小和意志的坚定!
教育的范围很广,今天所说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孩子读书这个层面。现在认真的分析下来,当时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主要在以下几点:
首先,目标坚定!“跳出农门”,是上世纪中国农村孩子的共同梦想。我父母也不例外,尤其在势单力薄经常受别人欺负的环境下,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跳出农门,离开那个地方,就一个目标,矢志不移。
那时候好多农村父母,温饱够了,就想着攒钱借钱修新房子,而我父母从没在房子上考虑过,也很少添置家当。当时开始兴起到外地挖斋(就是现在的打工),我父母跟别人讲,我们哪里也不去,就在家守着孩子读书。一门心思,一心一意扑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于是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都知道我们家目标就是孩子读书,每次见到我们姊妹俩,也就要问问我们成绩,关心关心我们的学习。造成整个家庭和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等,给我们家营造的就全是读书的气场和氛围。这也就从小在我和妹妹心目中种下了明确的目标和增添了强大的驱动力,终于也就跳出了农门。
好的东西值得传承,到了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也就从小给他们灌输这样的理念,而且往往会提高目标的标准:“考清华”、“上北大”,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儿子的如愿以偿。
其次,身教的力量。父母亲文化浅,尤其母亲更是文盲,分析不来,总结不来,也就说不出更多的道理来。他们也就很少给我们说大道理,只是不时的轻言细语地提醒我们:“好好读书喔,免得以后挖泥巴!”。然而,他们每时每刻的行为,却合符了普世大道:勤劳、善良。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勤劳,孩子自然不会懒惰。父母善良,孩子也会向善。前面写父母的几篇文字里,已经对父母的勤劳说了很多,正是他们的勤劳影响,养成我们从小读书就勤奋,早读晚习,寒来暑往,少有间断。现在我年近知命,每天看书学习的习惯,完全受益于父母勤劳品质的潜移默化。
勤劳善良的人很多,但却并不是全都能跟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效果。其中的问题,主要在于父母对孩子关注度不够,自己忙的时候,而忽略了孩子,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没有严格要求孩子跟着自己一样的勤奋。有身教,还要有管教。而且好多父母想的是我们大人勤劳点,劳累点,跟孩子多挣点,让孩子以后过得好点。大错特错,自己劳累了不说,反而把孩子害了!造成父母自己勤巴苦作,孩子读书却不努力,反而利用读书为幌子偷着耍。而父母对于我和妹妹,再忙再累,从未放松对我俩学习的监管,放学回到家就要求拿作业出来做,早上起来要求读书读出声来,而且还经常去学校见老师问我们的表现,不给我们学习上留半点怠惰的机会。
其次,是专注!做一行专一行。当时我们家五口人,奶奶、父母、我和妹妹。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奶奶负责家里的一切家务活;父母负责田间土头的农活;我和妹妹负责读书。家里从来不让我们做家务,更不安排我们干农活。只跟我们说,作业做完没事了,可以帮着奶奶干点活,帮着收点东西扫扫地,也可以帮着父母跑下腿儿,从没有硬性要求,更没有重活。唯一留给我和妹妹的硬性指标就是:专心读书!就只让我们专注这一件事,书读好了就皆大欢喜,读不好就要挨打受骂。现在看来,这种方法有点偏激了,但在他们那种没有过多时间和方法来经管我们学习的情况下,这似乎又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了。
记得我当时上小学的时候,中午放学回家吃完饭又去学校下午上课。上午放学回家,就站在屋背后的路口,拉着嗓子喊父母回家吃饭了,因为我每次回到家的时候,奶奶已经把饭都做好了,就等我们回家就吃。我吃完午饭,就往学校去,下午上学,路上经常碰到边走边耍的同学还在回家的路上,像他们这类,往往都是下午上课迟到的一拔人,而对于我,好像从来没有迟到过,偶尔次把缺课,都是因为生病,稍好点就赶紧往学校去上课,不去就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再次,思想要单纯。父母没有私心杂念和不良习惯,不说闲话不嚼舌头,也要求我们脑子要干净。不准我们骂人说脏话,更不准我们粘染打牌划拳,就连在别人打牌的桌子旁边站一会儿,回家就可能会挨母亲狠狠的一“力磕儿”。直到现在,我对扑克牌都不会打,即使临时学会了,过几天不打了,又很快就忘了,我开玩笑说是母亲从小把我的打牌根儿掐了。
老家周围那么多孩子,最终就我和妹妹考学出来,其实跟单纯有很大关系。别的孩子,打牌,赌钱,抽烟,骂人,多的是,而父母对我和妹妹始终严格管教,同时他们自身也不东家长西家短的长舌碎语,让我们脑子接受其它信息少,除了书本就不装别的东西。让脑壳空点,干净点,自然读的书就装下了,装了别的东西,书本的东西就装不进去了,这就是当时父母的观点。有很多家长总抱怨孩子不专心,书本东西记不住,仔细想来,就是脑子里装的其它东西太多了,沾了不该沾染的东西。读书就读书,别乱七八糟的都看,别不分好坏都学。
再次,让孩子自立。我父母没有文化,自然也就不会教我们写字做作业、改作业,这些事全让我们自己完成。做不起的题问老师,找同学,他们只管我们在家是不是看书,是不是做作业,是不是上学积极,也就是现在说的管习惯。做题的事,就靠我们自己,他们有管控的策略,就是看我们在班上的名次。只要成绩保持在前三名,就没事,如果发现掉出前三名了,回去就是一顿打。哪次成绩没考好,回家就是胆战心惊大气都不敢出。
现在有不少家长,喜欢跟孩子纠正错题,教孩子做作业,其实这是滋长孩子的依赖性,导致孩子不会主动地思考,不能自己积极地想办法,也就不能把问题吃透,这样的方法出力不讨好。我们后来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也从来不管他作业,只管他习惯,让孩子自立了,也才能实现最终的自强。
以上是父母当年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其实后来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大多就是把父母的当年方法照搬过来套用到他们孙子身上,实事证明照样有效。
因为时代和条件的限制,当时老家地处偏远农村,贫穷落后,各方面都有限,我们所接受的和学到的知识也就相当局限,甚至连启蒙都没有做好。小学初中基本上都是靠死记硬背,思路没有打开。等我们进城了,条件好了,于是就能跟孩子选更好的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了。现在仔细想来,后来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有缺失。尤其是阅读量方面,没有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看小说读名著的习惯,也就从小没有更多的增加知识面。
所谓书香门第,就是那样的家庭环境:知书达理,有琴棋声,有书画香,在家有读书氛围,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感染,觉得乐趣,而不把到处乱跑嘻耍当快乐,时间有效地用在多读书上。年龄小的时候,学东西学得快,记得牢,容易养成自身固有的一种爱好和习惯而受益终身。我们当初没有这样的条件,等有条件的时候,孩子也大了,自己也年长了,好在父母从小跟我们培养的这些习惯,让我们可以活到老学到老,所以现在反而开始看书多了。也希望孩子能抓住当下,多看书,看好书,把幼年缺失的阅读量补起来。
这篇文字点点滴滴,比较啰嗦,但句句经验,也许有的朋友能用得上一点,也不枉多年来朋友们建议我们写点心得的恳求。在此,感恩我的父母,也谢谢朋友们对我的信赖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