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割麦
欣读田志良新作散文《割麦的回忆》,顿感回忆满满,我也参加过支援农村午收,高一时陈贯杰老师带领我们去濉溪西关大队帮助收麦,好像就在现在的加油站附近,那时去午收就宛如一次郊游,学校里呆闷了,去郊外领略一下田园风光,好像现在去一次草莓采摘园,充满了诗情画意。 年轻时干点活也不觉得累,中午生产队送的饭,就像田志良说的,烙馍、猪肉煨粉丝。其实,在农村割麦是最苦最累的活,特别是妇女,我下放的地方地多人少,全队每年种麦四百多亩,男劳力拉麦打场,割麦全是妇女,村里闺女媳妇都算上二十多把镰刀,每年割麦都要割上半个多月,那时的庄稼长的都不怎么好,麦子低矮稀,妇女们就这样腰都能弯到脚背上,才能把麦子割下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妇女割麦子累得要死,但是家务活一点也不能少,每天天不明就得起来,烧水做饭,烙馍贴呵饼子,一家老少吃饱喝足才能有劲干活,镰刀是男人磨好的,走的时候拎上一罐子水,带釉的红泥罐,能盛好几碗水,罐口放一个碗,放在地头上,歇的时候,“咕嘟咕嘟”喝上一气。中午,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还要做饭,男人是不做饭的,累了,回家拉一条小蓆子,树凉影下一躺。吃了饭,歇也没有歇又下地了。就这样,半个月下来,麦子割完了,人也累散架了。这样的苦累,搁到现在,别说年轻人干不了,就是以前干过的恐怕也不愿意去干了。
现在可好了,收种都是机械化,特别是割麦,联合收割机一半天几十亩地一下子就没了,机械化作业省力省时,就是费用太高,过去农用柴油0.16一公斤,现在是7、8块一公斤,每年农民种粮食除了种子、化肥,农药、浇水、机械其实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就看中央能有什么好办法让农民富起来,只有农民都富起来才能真正地拉动消费,才能真正的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