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结婚快9年,孩子出生后的第3年。
早上和老公大吵了一架,具体原因我都说不清楚,就是莫名其妙地引爆了他,令他生气;而他的愤怒令我很不爽因此反击,结果火上浇油,他火冒三丈,滔滔不绝振振有词地数落我的过错,我沉默不语泪流满面,对这样的争吵厌倦至极,对婚姻失望透顶,离婚的念头再一次冒了出来。
“9年了,我们还是莫名其妙就吵起来了,想避免都无法避免。我看我们是走不下去了。”我忍不住抛出了这句杀伤力极强的真心话。我痛恨争吵,极尽所能避免争执,一旦发现争执无法避免,放弃是我最本能的反应。
“你现在是发脾气,看整个世界都不顺眼,所以要不顾一切地催毁一切。和你两岁的女儿一模一样!可不可以成熟一点,像个成年人一样理性地讨论,解决矛盾?!”他似乎对我时不时冒出的离婚想法已经免疫。
他继续长篇大论,试图分析解释我们争吵的原因。我已经在脑子里飞快地想着离婚引起的抚养权分配问题,我是应该尽力争取两个女儿的全部监护权还是和他协商共享监护权?平分监护权肯定更有助于女儿的成长,但这意味着即使离婚,我也无法带女儿回中国生活。要不,双胞胎中一个跟爸爸一个跟妈妈?可是,哪个跟爸爸哪个跟妈妈?离婚肯定对女儿带来伤害,我要不要努力再维持16年的婚姻,直到俩女儿上大学?
我们共同经历了9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即使极端愤怒之下,我也没有怀疑他爱我爱孩子对家庭忠诚这个事实,我也清楚地知道我爱他。我们是彼此至亲的家人。我们对待未来的规划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很一致,我们之间也没有任何原则性的冲突或矛盾。我们只是在沟通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似乎构不成离婚的理由。
也许更大的问题是,我越来越怀疑婚姻的意义,对婚姻中必要的宽容及妥协厌倦了。我越来越觉得婚姻是个束缚,渴望一个人的自由自在。
又或者,更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更像各兼其职的搭挡,失去了情侣之间胶着的感觉。他工作,养家糊口;我照顾孩子照顾家里,日子被各种琐碎的柴米油盐淹没。我厌倦了。
我一边回应老公的盘问,一边想像着与离婚相关的各种事情。老公终于发现了最初诱发我们争吵的导火索。他说“you gave me an attitude”, 我认为他在指责我有脾气,因此发火。可他要表达的是“我给他的感觉让他认为我在发脾气”。好吧,英语不是我的母语,“yougave me an attitude”对我而言等同于指责我”you had an attitude”,因此引发了一场快速升级的争吵。我郁闷至极:我如果嫁的是个中国人,是不是就不会有这种沟通问题引发的争吵?
这一轮吵架在找到起因时结束了。我们带着孩子去餐厅吃早午餐。回家时刚好邮递员送信,正好把老公送给我的情人节礼物送到。是一个定制的项链,写着暖心的情话。我淡淡地说了感谢。我们算是和好了。回到家后他陪孩子玩,我转身独自去医院做检查。
在等候室的无聊时光里玩手机打发时间,正好看到Jay在线,于是问他:“如果婚姻里的俩个人不愉快,是不是就应该离婚,各奔东西?维持所谓婚约有意义吗?有必要为了那个所谓的白头偕老的结局而迁就妥协吗?”Jay耐心地听我吐槽自己对婚姻的各种失望,最后他感叹一句:“当初你嫁的人如果是我,现在会不会更快乐一点?”
“Jay,你说这话对我一点帮助都没有!”我忽然发现自己对于曾经暖味曾经心动过的男人吐槽自己对现婚姻的不满愚蠢至极,后悔了。
“你们之间,这样的争吵,多久发生一次?”Jay终于严肃认真了起来。
“一两个星期吵一次吧。”我想了想,回答道。
“我必须承认,如果我是你丈夫,不一定做得比他好。我和我太太几乎两三天就吵一架。你可能只记得你们每次争吵的恶劣了,这不难做到,因为争吵给人的冲击力很大,令人难忘。但相比吵架的那一天,你更应该记住的是你们不争吵时愉快相处的那13天。”Jay循循善诱,我仔细一想,似乎是这个道理。
“Charlotte, 别把婚姻想得太优雅,别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你可能有一种错觉,以为生活在别处。其实,你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婚姻就是你当初的期待,生活并不在别处。也许你需要的,只是改变你的心态,享受当下,珍惜眼前人。”沉默了一段时间后,Jay给我抛出了这一段话。不愧是相识多年的好朋友,这个大我8岁的男人一眼就看穿了我的问题。
我想是的,在围城里的我向往围城之外的生活,总感觉我应该过的生活在婚姻之外,却忘了现在的婚姻家庭正是自己当初满心期待的。“Life is not elsewhere”(生活不在别处),Jay说的这句话像是给了我当头一棒,把我惊醒了。
晚上和单身的闺蜜聊天,发现她病了,得了急性胃肠炎,疼痛难忍中一个人独自上医院做检查,各种不便及无助。“单身的人最怕的就是生病,因为没有人有义务照顾自己。”闺蜜说。我这才发觉单身并不仅仅意味着自由自在以及潇洒惬意,不仅仅有诗及远方,还有孤独及无助。
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代价,单身或已婚,围城之内或围城之外。
想要的生活,向往的生活,似乎在远方向我们招手。可事实上,当我们到了那样的远方,却发现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样,和自己的理想仍有差距。于是,我们感叹着“生活在别处”,继续追寻。可是,生活真的在别处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有了孩子的我们,生活真的不在别处。这是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