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与王元芳
侦探的身边似乎总会有一个高傲不认输却丝毫不掩欣赏之情的人,比如公孙策,服部,王元芳,这仿佛已成了侦探剧的标配,知己亦是对手,黑白的棋子,对弈而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狄仁杰英气逼人,从开场便可见一斑。虽然没有观众,可那麒麟刀耍的也是分外夺人眼目,让人从开始就知道狄仁杰这个人,豪气,利落,他拒绝父亲提及的婚事,三言两语开玩笑一般解决了尴尬,机灵,聪明。
历史上的狄仁杰,正直严肃,是个好官,而这部剧,给了狄仁杰,一段年少轻狂的时光。
他破的几个案子,着实也有不严谨的地方,推理稍显青涩,可到了最后也能找出真凶,查明真相,值得表扬。
狄仁杰是神探,可毕竟年轻,一直在并州,想必没经历过长安的大风大浪。
所以狄知逊被抓,一向冷静的狄仁杰有点慌。
可是狄仁杰有胆量,敢只身闯进宫,值得钦佩。长安暗流涌动,狄仁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他能全身而退,除了他自己的胆识,与王元芳也是绝对分不开的。
从王元芳初次穿上那袭黑衣的时候,就注定了他要与父亲指给他的路,背道而驰。
而他,不能露面,也不能与父亲刀戎相见。夹在忠与孝中间,他只能以这种方式,才能不给父亲更大的伤害。
谁不爱自己的家人?王元芳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一定自小受到最多的疼爱,所以他更重亲情。
他不是没有慌过,也不是没有害怕过,他的慌,害怕,父亲知道,可狄仁杰,梦瑶,婉青,不知道,或者说,最初,是不知道的。
认出姐姐尸体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有多后悔,后悔当初一心急匆匆出去游历,都没有和姐姐告别,谁知再见已是永别。后悔自己在外游历,快快乐乐的,可姐姐在这段时光里经历了什么,他全都不知道。
若是他在,他是不是还能救救姐姐?至少,他是不是还能多见见姐姐,多和姐姐说说话?
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弟弟。
所以他把所有的责任,加到自己身上,毫无怨言。
他把所有的重担,抗在自己肩上,从他穿上黑衣的那一刻起。
从那一刻起,狄仁杰对他,应当也是敬佩的。
狄仁杰外表坚韧,他的柔情是一点点展露的。
王元芳看似温柔,可到了最后,他的内心原来坚如磐石。
两个人都在成长,在狄仁杰望向父亲落泪的那一刻,在王元芳深入敌营的那一刻。
只是这种成长,代价太大。
他们已经豁出所有,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余地。
彼时比武的铁链,最终变成了地宫里的金链,鲜血弥漫,可他们牢牢抓住,最初的比试,最终的并肩作战。
狄仁杰对王元芳有改观是在感业寺之后,他与王元芳谈心是在堕落谷,我想,即使在那时,即使两人交了心,狄仁杰也并没有完全想到,当大难来临的那一刻,王元芳会做的这样决绝。
毕竟,在一般人看来,王公贵胄,总是与寻常人不同的。他们不会轻易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力。
所以,我想,当日后,狄仁杰再想起年少的这段日子,他还会不会记得,初遇王元芳的那一刻。
红衣袭人,在众人的目光中缓步登场,高傲而坦荡。
如果说狄仁杰的出场是一场独角戏,英气而潇洒,那么王元芳的出场,则堪称是众星捧月。
不一样的是,最后的最后,独角的那个,成了国老,受万人敬仰,含着金钥匙长大的那个,却无人问津。
对于狄仁杰,官场他不稀罕,它又何尝不是一座围城,多少人挤破头要进去,进去了却再也出不来。
对于王元芳,他羡慕狄仁杰,可他也知道,做官是他本应走的路,是他能走得很好的路。可是现在,命运无情地给两人颠倒了身份。
初时不羡锦官城,今陷庙堂自难逃。
初时只羡天涯好,而今沦落天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