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有张大春的几个镜头,真正认识他,还是《认得几个字》这本书,不单单是介绍孩子认字,也是孩子的成长日记,记录父子之间的互动,作者还细心地附上孩子幼时的画作,处处体现育儿的那份欣喜。在教育过程中父亲的诲人不倦,孩子的机灵狡辩,他们互相学习,也彼此成长。
汉字自发明以来,特别是到了近代,繁杂的笔画,拉低了效率,使得为了追求方便书写,提倡普及简化字,追求一种工具的功能。但是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于其中的文化渐渐被忽略,这本书也是他传达了几代人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在张大春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小时候与爷爷关系不好,说什么都不对。因此也是有种弥补在里面吧,在引领他的学习过程中,放下身段,各种幽默,让他对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轮到他当上了父亲,也是如是这般地对待他的两个子女,费尽心机,斗智斗勇,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展现了不一样的哲学智慧,给汉字增添不一样的见解。
书中信息量大,影响最深的是“乖”,最早在易经中,“家道穷,必乖“中是,“悖离”、“差异”“反常”等意思,他的老师用男女朋友之间来举例,极有趣而印象深刻。
《认得几个字》这个书名看似简单随意,但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汉字的演变,古今异义,一字多义。花了十多个小时才通读了第一遍,得到的一个强烈感受是:自己真的是没认得几个字。就连自认为熟悉的“乖”字也很不乖。许多常用字前生今世的演化故事,在看了本书后才略知一二。
这本书并非系统性的说文解字。作者选择了89个字,每章节一字,以给自己一对小儿女讲故事的方式,掰开来细细地说,中间还常穿插着当年作者父亲教他认字的种种故事。张家的气氛非常活跃和温暖,父亲在儿女面前没有架子,常被孩子们(尤其是小女儿)“无礼”地顶撞和抢白。家里每天吃晚饭要花两个小时,饭桌上亲子热烈讨论各种话题,包括学习汉字;无忌的童言常令作者和读者捧腹开怀。在这种亲切和轻松的环境中,中国文字的故事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在张家三代中传承下来了。
书中有张大春出的十道考题,有些是源于平时他自己望文生义而搞错的字意。如果你好奇这十道好玩的问题,并且想知道答案,那么就去读一读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