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Z对我说,昨天你转发的那篇《好的婚姻,看厨房》的文章,一点都不像你的风格啊!
我笑着说:你以为我的微信中毒了吧!
一直以来,文章的标题如果带厨房和书房两个字,我都经不住点进去看看。
对于厨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印象和理解:
1*
儿时,母亲在厨房忙前忙后,我们在餐桌前饥肠辘辘的等着。
儿时,我对吃肉有一种近乎痴迷地执着。因此,我吃完第一道主菜,我就早早的下桌,现在吃饭吃的快,也是那时练就的。
有时,母亲有事外出,家里只有我和姐姐时,我们都会相互推脱,让对方炒菜,因为都不喜欢进厨房。
大多的时候,由我炒菜,姐姐负责淘米煮饭。现在都还记得,有一次姐姐没注意,电饭煲里没有内胆(母亲有一个习惯,喜欢将内胆拿出放在通风处,保持它的干燥),姐姐直接把淘好的米和水倒进没有内胆的电饭煲里。然后电饭煲壮烈牺牲。
而我炒来炒去,永恒不变的是家里自制的辣酱炒肉和家里自制的辣酱炒鸡蛋。
原因在于母亲告诉我们,因为辣酱很咸,且是天然的调味品,所以搭配别的东西炒时不需要再加任何其他调料。简单,方便。
在儿时,我不喜欢厨房,也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母亲能在那里一日三餐的忙碌着。不过,听母亲说,她炒菜还是父亲教的。
2*
姐姐在嫁人前,几乎不会炒菜,所以对于厨房而言,她是完全陌生的。这两年,结婚生子,为人妻,为人母。不得不一点点学起,估计不时还得向姐夫请教。
从前年开始,长沙的老家亲戚都被她请去家里吃过饭,成为天然“小白鼠”,每次吃完,她都要问:厨艺如何?
大家的反应大多是笑而不语。
但姐姐在厨房苦心孤诣地奋斗了一年多,拿手菜开始多了起来:豆豉猪蹄、辣子鸡、爆炒猪舌……那都是色香味俱全了。
现在去她家吃饭,是一种享受了。最有趣的在于姐夫是山东人,所以对于鲁菜情有独钟,所以桌子上会出现“南北融合”的盛况。煞是有味!
但我明白,她最初义无反顾的进军厨房,是想为下班回家的丈夫做一顿热腾腾的饭。
3*
于我个人而言,对于厨房概念的建立,源于做一道菜:啤酒鸭。这也是母亲的拿手菜,我从她那里原汁原味的学来的,我还记得第一次做时,还特意打电话问母亲鸭和啤酒在一起要煮多久,酱油是用老抽还是生抽等等问题。一般来讲,做一道啤酒鸭,包含选鸭买鸭,买各种配料,前前后后需要近两个小时。
后来,我不断地对这道菜进行改进,例如我会在煮之前煽炒鸭肉至其皮呈焦黄色,这样口感更为紧致;会适量加入生抽,这样味道更为鲜美;还尝试着加入荸荠,通过多次尝试,发现在出锅前的七分钟加入最佳,这样荸荠不至于因为煮的过熟而失去脆爽的口感;还有文火武火的交替使用。不一而足。
在这个过程中,我甚至有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因为我是左撇子,其实很多厨房的设计我用起来都不太方便。那将来我自己用的厨房我一定要在细节上做大量的设计。让我自己更能“施展拳脚”。
我对厨房的憧憬其实也是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憧憬。
4*
但我更深知,偶尔下厨和一日三餐炒菜做饭是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概念!
天天做菜,天天做饭,天天洗碗,谁都会烦。
任何一件事情需要去坚持做的时候,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
靠谱的法宝为“赋予一件事情重要的意义”。
那么厨房的意义在于:
第一层:炒菜做饭填饱肚子的地方。
第二层:过日子就该如此,没有选择的选择。
第三层:在厨房酝酿出一种情感,释放出独属于自家的味道。
很显然如果赋予厨房第一层或者第二层意义,炒菜做饭会变成生活中的负担。
但如果是第三层,那就算是负担,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凡是下厨,必有吃的人:
自己独自一人:一个不知道怎么爱自己的人,如何爱别人。
做给父母长辈吃:跪乳之恩,反哺之情。
做给朋友吃:吃吃饭,闹闹磕。时光在吹牛声中流淌。
做给伴侣吃:这种低成本、高质量的浪漫到哪里找去。
……
基于以上,厨房不再简单的只是一个锅碗瓢盆之地:
它记录下的是你为他人的付出;
它包含着的是你对情感的珍视;
它折射出的是你对生活的定义;
你有多懂厨房,就有多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