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晓玲分享第313天(20230913)
咨询累计:总58次,咨15次
所谓“让孩子高兴症候群”,是以“让孩子高兴”为终极目标的父母特有的一种养育风格。
有这种症候群的父母,觉得孩子开心快乐才是正常的,一旦孩子有难过、沮丧、挫败或者反抗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就会自责,觉得是自己或者家人哪里做错了。
他们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的某些反应不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孩子的终身幸福。
然而,这样的父母经常会感到挫败,因为他们无法控制孩子的失控情绪或者行为,并且经常对孩子一再妥协。
他们会经常怀疑自己教养孩子的能力,因为他们总是对孩子的执拗和坏脾气毫无办法。
他们不接受孩子大哭大闹,孩子大哭大闹是不应该的、不对的,得满世界找办法让孩子别大哭大闹。找不到办法,他们就会倾向于妥协。
过于重视孩子的感觉和过于忽视孩子的感觉,本质上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没有人能够始终开心,父母的职责也并不是让孩子保持开心。
事实上,你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真实的生活不是那样的。恰恰和你想的相反,你会发现,你越想让孩子开心,他反而会越来越不开心。除了快乐,人类还有很多其他情绪,恐惧、沮丧、愤怒、难过等等。这些情绪其实没有对错,都是我们情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从小就充分感受到各种情绪,并且学会应对这些情绪。如果你总想让孩子保持快乐,你其实在剥夺孩子学习自我安慰的权利。
孩子需要学习听从父母或者长辈的指导,学习与他人交往,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学习这个世界的生存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会遭遇各种挫败、各种委屈,他们会哭闹,会尖叫,会反抗发泄,但是最终他们会熟悉这些情绪,并且能够从容驾驭这些情绪。
孩子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有界限的,有些事情必须做,有些东西你不能碰,再闹也没有用,你要遵守一些规则,你的开心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孩子也许会难过,会不甘,会哭闹,你可以拥抱他,安慰他,但是你没有让他“开心起来”的义务。这件事,他得自己学习。
孩子虽然稚嫩,但他们并不脆弱,他们不会因为受了些委屈和挫败就马上有心理阴影。正好相反,经常应付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烦躁、无聊、失望和挑战,会让他们的心灵越来越坚强。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的只是纯粹的陪伴而已。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生气/难过/失望,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如果你需要拥抱,妈妈就在这里。情绪适应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情绪适应能力强的孩子,才是更容易快乐的孩子。
真实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嘛,很多事情都是我们不喜欢做的,努力学习工作,打扫整理房间,保持个人卫生,维持身体健康,哪一样不是多多少少要强迫自己一下。你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让做这些事变得和看电视、玩手机一样让你快乐。
孩子也一样,他有自己的成长任务,很多不快乐的事情,他也必须要去做。与其花心思让孩子快乐起来,不如想办法让孩子拥有适应不快乐的能力。
经历不快乐是成长的必修课,你不可以让孩子逃掉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