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安
——希望在我面对“社死”现场时,有人能给我点温柔回应!
你们上台演讲过吗?你们是否会出现心慌,发冷,脸通红的症状呢?
我会而且不止在上台演讲时会,即使是最正常的走在路上,我也会走得不自然。我总觉得别人的目光在盯着我看,一紧张有时连走路都会被自己绊倒。失眠到凌晨一两点可以说是常态。
自从上了大学,看到大家都广泛结交朋友,我很羡慕。但也只停留在羡慕层面,因为我无法向网上那些社交牛逼症的人一样,面对众人毫不胆怯。
如果用电量来表示人的活力,独自相处的我是满格状态。如果与很多人交谈,就急需充电。
逃离人群是我的充电形式,面对社交却是对我能量的消耗。
当我面对很多人时,即使没干什么,就莫名觉得尴尬和紧张,话说的也不利索。我也不敢盯着别人的眼睛看,我害怕他们看出我皮囊下的黑暗。除了黑暗,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原因导致我不敢盯着别人的眼睛看。
在一个众人讨论的会议中,我更擅长当倾听者,亦或说隐行者。我的心理状态是“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巴不得别提问我或叫我说自己的观点。
当我在网上将自己的症状输入搜索栏,得知原来我是社恐人群的一员。
是的,原来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向我一样,害怕社交,他们也如我一样在网上寻求解决方法。
害怕不等于排斥,其实我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靠近群体,也未放弃尝试。对于社交的向往,我一步步试探。但生活又无形的将我带回深渊,令我一次次失望。
就在上周,因为课程的需要,我们班的十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要一起讨论案件,分配任务。我们的商讨地点定在食堂,晚上7点。
在出发前,我就很忐忑,检查自己的着装是否有问题。为了防止头上有味道熏到别人,还特意洗了头才出门。
当我站在食堂门口,透过玻璃门,看到许多人时,内心很害怕,希望有人能陪我进去。也许你会觉得我胆小,搞笑,但那却是我真实的内心感受。
我踟蹰在食堂门口,张望着希望能看到熟人。突然,我远远的看到我们的小组组长,也是那个组里我唯一有些交际的人——小张。我看到她就仿佛是溺水的人抓到最后一片稻草,松了一口气。
我快步奔向她,跟在她身后,像个小尾巴似的走进了食堂。挑位置时我特意做到她旁边,似乎这样就能增加我的安全感。
前面有多安心,后面就有多窒息。在小张梳理案情的过程中,我觉得分析角度有些不对,看到大家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也想尝试一下,但当我说完我的想法后,只剩下静谧的诡异。大家一致没反应,我好尴尬,尴尬得能扣出三室一厅了。
就在这静谧中我渐渐心不在焉,我在苦恼自己为什么要多话呢?耳边再次出现了讨论声,可我已失去了发言思考的心情,剩下的只是无尽的心理折磨。
我紧了紧脸上的口罩,现在唯一能给我安全感的似乎就是它了。
当讨论结束后,我赶紧跑离这个令我窒息的,耗我能量的是非之地。
回到宿舍,我脱下口罩,立马瘫软在我的座位上,果然还是自己的地方舒服。真是应了那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也许是因为自己明白这种经历的尴尬。因而当别人问问题冷场时,我会尽量发言,尽管要花掉我很多勇气,我也希望让别人知道:你说的话,是有人在听的。我希望将鼓励带给别人,也希望在某一天别人能把鼓励反馈给我。
我在“冬天”看着“夏天”的温暖,渴望靠近,但总是会被灼烧。这种负面的反馈令我更加胆怯。我真的害怕有天会丧失对社交的渴望。
庆幸的是,我还有舍友和高中时认识的朋友,她们会鼓励我,陪我静待“夏天”来临的讯息。
我用文字写下我的社恐常态,希望大家如果遇到了社恐患者能耐心多给点回应,给予温柔和鼓励。
以上是来自社恐人士的文章!